文章信息
- 王雪梅, 柴仲平, 热依拉·阿里木江
- WANG Xuemei, CHAI Zhongping, Reyila·Almujiang
- 基于PSR模型的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the Ebinur Lake Basin Based on the PSR Model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5): 86-90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4-01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3.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2.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Key Laboratory "Xinjiang Laboratory of Lak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Arid Zone",Urumqi,830054,China;
3.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Urumqi,830052,China
生态安全问题作为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性问题,已经成为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 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1, 2, 3]。目前,对于生态安全的 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风险与生 态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 安全的影响等2 个方面的微观研究;国内则主要集中 在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 价方法的研究方面。近年来,以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最 为活跃,评价生态安全的手段也趋于多元化,包括生 态足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属性识别 模型、层次分析法、景观分析等评价方法[4, 5, 6, 7]。PSR 模型 从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观点出发,表明了人与 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能更精 确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之间的 关系,为生态安全指标构造提供了一种逻辑基础[8, 9, 10, 11]。
艾比湖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系统 退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的好 坏,对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采用PSR 概念模型,从广义生态安 全概念出发,构建了3 个层次、13 个指标的艾比湖流 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 各指标进行赋权,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 10 年来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分析艾 比湖流域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和指标权值,找出影响 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的主导因素,为流域生态环境的综 合治理、合理规划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艾比湖流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准 噶尔盆地西南方向,界于北纬43°38′~45°52′、东经 79°53′~85°02′之间。流域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赛里木湖集水区除外)、乌苏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 的独山子区和托里县南部。流域总面积50 621 km2, 其中山地24 317 km2,平原25 762 km2,流域西、南、北 三面环山,中间为谷地平原,东部为尾闾艾比湖,宏观 上与准噶尔盆地连为一体,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最 低汇水中心,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艾比湖现有湖 泊面积约542 km2,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减沙、维持生 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20 世纪50 年代至20 世纪90 年代末,在人为因 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艾比湖水面面积急剧缩 小,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恶化,湖区荒漠生态系统受到 了严重破坏,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急剧恶化。 2000 年以来,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当地政府部 门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合理的保护与治理,使得流 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逐步改善[12]。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及标准化处理
通过实地考察,并对2000—2010 年艾比湖流域 人口、气象、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状况、水文等统计数 据进行了收集。在生态安全评价中,未经处理的评价 指标值无法直接进行评价,因此,首先要对参评指标 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最小-最大规范化对原始 数据进行线性变换[13]:
效益型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

成本型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

PSR 模型是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建立的压力- 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s)框架模型。压力 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担;状态指标反映 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反 映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PSR 模型 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 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3 综合评价模型
基于PSR 概念模型在压力、状态、响应3 个子系 统相互协调下,构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通过 AHP 分析法获得各指标和各子系统的权重,采用单 项评价模型(公式3)和综合评价模型(公式4)对艾比 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


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成果,同时进一步咨询有 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了生态安全的分级标准如表 1所示。
基于PSR 模型和AHP 分析方法,本文设定目标层为“生态安全指数”,综合表征研究区生态安全的 总体态势。准则层为“社会经济压力”、“自然环境 状态”、“人文响应”。准则层下设各指标层,分别为: “社会经济压力”指标表征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人文 与环境的压力、负荷,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压力、粮食压 力、人口压力、土地承载人口的压力、环境压力等。“自 然环境状态”指标指自然环境当前的状态或趋势,表 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主要包括: 地形、地貌、土壤、气候、降雨、日照、气温等状况。“人 文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与措施,是环境政策措施中的可量化部分,它在社 会处理环境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包括人口措施、 耕地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研究投入和沙地、盐 碱地治理等措施。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 指标层具体指标的选取上,最终确定的具体指标如 表 2所示。
通过运用AHP 分析方法,经过相关计算得到各 判断矩阵CR均小于0.1,符合AHP 评价要求,最终 得到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的结果(表 3)。分析显示: 在13 项评价指标中,森林覆盖率、草地面积和水土流 失治理面积这3 项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均在0.1 以上, 对研究区生态安全影响最大;其次为年降水量、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气 温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而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 长率、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总产量和日照时数所占权重相对较小。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经计算得出准则层的 生态安全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得出目标层的生态 安全指数,综合表征了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的总体 变化态势。最终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如表 4 所示。 2000 年的生态安全指数最低,为0.230 9,说明在这 个时期,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较差;2010 年的生 态安全指数最高,为0.755 6,说明此时艾比湖流域 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而2005 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居 中,为0.457 0,说明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一般。上述 分析表明,自2000—2010 年以来,艾比湖流域的生 态环境总体变化呈现为良性发展趋势,生态安全状 况有所好转。通过进一步分析社会经济压力值、自然 环境状态值和人文响应值,发现自然环境状态值在生 态安全指数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从而反映出该流域 生态安全的好转得益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这 10 年间,由于艾比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 府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 产投资费用等各项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其效 果较为显著[12]。同时,由于该时期降水量的增加以及 入湖水量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艾比湖面积有所 增大[12]。
依据艾比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评价结 果,对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保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 议[14]:
3.4.1 合理规划调水工程,保证艾比湖湖体水面面积
艾比湖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是缺水、干旱。根据 现有的入湖水量,基本做到了水量供需平衡。但要彻 底解决艾比湖沙漠化及生态环境问题,其根本出路就 是跨流域调水。 3.4.2 制止乱采乱伐,有效控制牲畜数量
荒漠植被是艾比湖流域的主要生态景观,占平 原区面积的70%,其退化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质量以 及绿洲的稳定。过去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和乱采乱伐 是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建议要对过去已确定的开荒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凡 对森林、草场、湿地等有破坏作用的开垦活动应坚决 制止,尤其是要制止对现有林木的破坏,特别是在荒 漠中生长的灌木和草类,要严禁乱采乱挖,加大执法 力度。 3.4.3 建设阿拉山口-艾比湖周边防风、固沙林草体系工程
治理风沙天气,首先要改变下垫面状况。改变下 垫面状况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植树造林,尤其是农田防 护林,其次是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科学的防风、固沙林 草体系工程。实施阿拉山口防风绿色屏障,在风沙前 沿,选择抗风、耐旱植物,乔、灌、草结合,营造绿色防 风固沙体系。 4 结论
艾比湖流域湿地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 态安全的测度尤为重要。本文基于PSR 模型,从压力 度、状态度和响应度3个方面对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 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该流域生态系统安全进 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从评价因子权重的构成上来看,研究区自然 环境状态因子对其生态安全影响较大,评价指标所占 的权重较高。其中,森林覆盖率和草地面积所占权重 均在0.1以上。此外,在人文响应因子中,水土流失治 理面积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也较大,所占权重为0.128。 在13 项评价指标中,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 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总产量和日照时数所占权重相 对较小。
(2)研究区在2000、2005年和2010年的生态安全 指数分别为0.230 9、0.457 0和0.755 6,表明自2000— 2010 年以来,艾比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总体变化呈现 为良性发展趋势,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3)分析表明,自然环境状态值在生态安全指数 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说明当地政府通过提高森林 覆盖率、增加草地面积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不 断改善该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由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区域生态 安全的评价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15]。本文仅对艾 比湖流域近10 年的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旨 在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期望对该流域今 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起 到引导作用。
[1] | 肖笃宁. 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学术会议,2002. |
[2] | 左伟,王桥,王文杰.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01):67-71.doi:10.3969/j.issn.1672-0504.2002.01.017. |
[3] | 付在毅,许学工,林辉平.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2001,(03):365-373.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1.03.004. |
[4] | 方创琳. 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监控思路初论[J].中国沙漠,2000,(03):326-328.doi:10.3321/j.issn:1000-694X.2000.03.025. |
[5] | 杨正礼,杨改河,张大鹏. 中国西部生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几个科学问题的讨论[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02):89-93.doi:10.3321/j.issn:1000-7601.2001.02.016. |
[6] | 刘红,王慧,张兴卫.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01):74-78. |
[7] | 陈星. 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01):21-28.doi:10.3321/j.issn:1000-1522.2008.01.004. |
[8] | 孙志高,刘景双. 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01):43-48.doi:10.3969/j.issn.1001-0068.2008.01.010. |
[9] | 陈彩虹,齐旭明. 基于PSR模型的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01):105-109.doi:10.3969/j.issn.1673-923X.2010.01.013. |
[10] | 魏兴萍. 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0,(09):1095-1099. |
[11] | 刘维忠,陈彤,柴军. 新疆塔城盆地生态安全格局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02):83-86.doi:10.3969/j.issn.1007-8614.2002.02.021. |
[12] | 陈丽华,毕琰玲. 浅议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77-79.doi:10.3969/j.issn.1008-9659.2006.01.019. |
[13] | 万本太,吴军,徐海根.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04):57-62. |
[14] | 张艳. 基于CVM的艾比湖流域农地生态价值评价[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1.53-57. |
[15] | 张艳芳,任志远.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2):11-16.doi:10.3969/j.issn.1003-7578.2006.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