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碳平衡与粮食安全协调性时空演变特征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grain carbon emissions and food security in the Huaihe River Eco- Economic Belt
投稿时间:2025-05-22  修订日期:2025-08-06
DOI:
中文关键词: 粮食碳排放  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  标准差椭圆  淮河生态经济带
英文关键词: grain carbon emissions  food security,coupling coordination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Huaihe River Eco-Economic Bel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编号(41701637)
作者单位邮编
郜彗 信阳师范大学 464000
刘瞳晖 信阳师范大学 
杨琰瑛*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300191
程启先 东莞城市学院城建与智造学院 
刘欣然 信阳师范大学 
杨艳 信阳师范大学 
摘要点击次数: 550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为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碳平衡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性特征,基于2010、2014、2018、2022年数据,综合运用碳排放测算模型、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系统解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后减趋势,2022年较2010年减少5.01×105 t;碳吸收总量增长16.55%;净碳汇量提升23%,固碳潜力显著但差异明显;区域整体碳收支基本达到动态平衡。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升,呈现西高东低空间分异,豫中南和皖东等地安全水平较高,苏北部分城市因耕地资源受限水平较低。粮食生产碳平衡与粮食安全协调水平整体提升,以中级协调为主,高值带集群分布于豫西、皖北及苏中境内。标准差椭圆显示协调水平呈 “东北- 西南” 分布,重心具有向中西部偏移的趋势。
英文摘要:
      1.在理论建构层面,基于“碳排放量-碳吸收量”核算框架,系统测算粮食生产净碳汇、碳平衡指数等核心指标;同时,从“生产-结构-可持续”三维度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协调水平进行量化评估。 2.在时空分析层面,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揭示空间分布特征、重心迁移轨迹刻画时空演变趋势,旨在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优化粮食生产安全格局、推动粮食产业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