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碳排放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in productio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投稿时间:2025-05-11  修订日期:2025-08-19
DOI:
中文关键词: 粮食安全  碳排放  可持续性  长江经济带  数字经济
英文关键词: food security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igital economy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ZD116);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4_ 1950);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专项课题(BSZX2023-03)
作者单位邮编
徐杰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210023
赵霞*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210023
摘要点击次数: 553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为揭示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碳排放水平及其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9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排放因子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时序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表现看,2011—2023年 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由 9 099.56 104t 下降至8 473.73 104t ,年平均下降0.59%,农用物资与水稻种植是碳排放总量下降的重要驱动力。空间差异方面,粮食生产碳排放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区与低值区显著聚集。区域差异方面,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扩大,但地区间差距拉大现象已有所缓解。空间计量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越高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具有更好的碳减排果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就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生产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粮食生产碳减排治理建议。
英文摘要:
      (1)囿于数据可得性,粮食生产碳排放测度单元主要基于省级层面数据,鲜有研究从城市层面展开,而城市作为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的单元,以城市为主体展开研究是更为合适的选择,为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范围区间,分析城市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时空演进特征。之所以选择长江经济带城市为测度单元,主要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密度最大的流域地带,具有人口密集、经济规模庞大并且横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等特征,对其粮食生产碳排放演化的分析有助于在整体与分区层面把握演化规律。(2)粮食生产碳排放格局是本地与邻地空间效应作用的共同结果,而与此相关的研究却较少将空间效应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结合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对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时空格局与时空效应展开分析,有助于为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低碳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