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生态移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65个行政村为例
atisfa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ecological immigrant areas: A case study of 65 villages in Hongsibu District
投稿时间:2025-01-16  修订日期:2025-04-08
DOI:
中文关键词: 生态移民区  农村人居环境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英文关键词: SEcological Immigrant Area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Geographic detectors  Hongshibu District
基金项目: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NYG20242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78);宁夏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2]130)
作者单位邮编
程淑杰* 银川能源学院 750001
摘要点击次数: 73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摘 要:探讨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风貌5个维度构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田野调查法、面对面访谈对6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运用统计分析、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0.67,处中等偏上水平,52.31%的村庄高于均值,村际差异不大;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水平呈“西南部>东北部>中间过渡带”的梯度递减格局,兼具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呈显著“高高”、“低低”集聚特征;生态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环境子系统在空间分布村际差异显著,而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和文化风貌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呈集聚特征。土地灌溉、建筑布局、厕所状况、教育设施、商业环境和文化活动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移民群体对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研究区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空间分异明显,但因政府主导的均衡化政策,形成了“有限差异”的独特格局,基础设施(如灌溉、厕所)和公共服务(教育、商业)是短期内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干预点,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动力。
英文摘要:
      (1)已有研究侧重于较发达地区、研究尺度以中、宏观为主,从村域尺度入手,对移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较少;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对统计数据指标的评估与分析,公众感知作为有效检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有效手段的相关研究还不多。 (2)在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构建指标体系时,尝试加入 “快递服务、文化融合、土地质量、土地灌溉”等方面的测度,指标力求贴合移民区人居环境实际建设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