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类耕地潜力影响因子诊断与重点区域识别——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 |
Diagno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identification of key areas for potential recovery of cultivated land: A case study of Lixin County, Anhui Province |
投稿时间:2025-01-06 修订日期:2025-03-25 |
DOI: |
中文关键词: 耕地恢复 即可恢复 工程恢复 潜力分区 影响因子 |
英文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restoration recoverable land engineerable recoverable land potential zoning impact factors |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4CX062);自然资源部江淮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RPE-2023-KF04) |
|
摘要点击次数: 256 |
全文下载次数: 0 |
中文摘要: |
为探究恢复类耕地的分布特征和恢复潜能,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标注的“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为基础数据,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统计分析对利辛县恢复类耕地进行因子诊断与重点区域识别。结果表明:利辛县恢复类耕地破碎度高,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高速公路沿线及县域北部毗邻区;即可恢复地类在总规模、集中连片度和斑块大小方面高于工程恢复地类。农业生产适宜性、生态技术能力、社会经济水平是耕地恢复潜力的判定依据,基于自然本底和修复工具的不同,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上述权重分别为0.7306、0.1884、0.0810和0.0719、0.6491、0.2790。利辛县即可恢复潜力中、高值区占比53.76%,集中于县域中部和北部;工程恢复潜力以中、低值区为主,占比55.44%,从中部向西东扩散。耕地恢复潜力存在由北向南呈现出“高-低-高”的分布态势;东西向以高速公路为轴,由内向外呈“高-低-高”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结论表明:平原地区恢复类耕地分布受交通路网、河流和生态园地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即可恢复属性地类在识别恢复潜力重点区域中起主导作用,恢复潜力重点区域分布在自然禀赋条件好、经济水平中等的区域。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恢复视角、统筹恢复类耕地的补充耕地潜力研究框架能够较精准地识别出影响因子和重点区域,可为区域治理和耕地管控提供新的思路。 |
英文摘要: |
论文选题切合了国家对于粮食安全和后备耕地资源保护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选题恰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尤其是根据恢复属性地类的不同构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识别到“区域+地块”尺度的重点恢复区,分析利辛县恢复属性地类的恢复潜力,为保证耕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