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不同轮作模式下施氮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rates on yiel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投稿时间:2024-04-07  修订日期:2024-05-23
DOI:
中文关键词: 大豆-小麦轮作  玉米-小麦轮作  施氮量  产量  植株氮素吸收
英文关键词: soybean-wheat rotation  corn-wheat rotation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grain yield  plant nitrogen acquisition
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901001-0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232102111119)
作者单位邮编
耿赛男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450046
谭金芳 中山大学农学院 
李岚涛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苗玉红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宜伦*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450046
摘要点击次数: 1017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为探讨华北平原大豆–小麦和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中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于2020-2022年采用裂区设计开展了大田试验,2020-2021年主处理为玉米-小麦(C-W)、大豆-小麦(S-W)和大豆(加根瘤菌)-小麦(SR-W)轮作模式,副处理为前茬作物施氮量,大豆为0(S-N0)、80(S-N80)和120 kg hm-2(S-N120);玉米为0(C-N0)、180(C-N180)和240 kg hm-2(C-N240)。2021-2022年主处理为玉米-小麦(C-W)、大豆(1年)-小麦(S1-W)和大豆(5年)-小麦(S5-W)轮作模式,副处理为小麦季设置的3个施氮水平:0(W-N0)、180(W-N180)和240 kg hm-2(W-N240)。结果表明,与玉米-小麦轮作相比,大豆-小麦轮作模式可有效提高后茬小麦产量,增幅为2.87%-41.21%,且增幅量在W-N0下最高,W-N180次之。同时,W-N0处理下S5-W轮作模式下的小麦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土壤无机氮分别较C-W轮作模式提高31.64%-50.55%、53.89%-90.85%、8.27%-21.62%和6.10%-34.55%;W-N180处理下分别提升6.65%-13.18%、10.61%-27.55%、4.09%-5.44%和13.47%-50.49%,而W-N240处理的增幅量低于W-N0和W-N180。此外,SR-W较S-W轮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无显著轮作优势。经济效益方面,S5-W轮作的周年经济效益在W-N0、W-N180和W-N240处理下分别较C-W提升34.00%、3.70%和1.76%。综上,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与玉米-小麦轮作模式相比,多年大豆-小麦轮作模式可有效促进后茬小麦生长发育、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实现小麦增产和周年经济效益增收的目标。
英文摘要:
      通过同田对比试验探明了不同施氮量下大豆–小麦和玉米-小麦轮作模式下后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特性,为冬小麦可持续种植模式发展和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HTML   View Fulltext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