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方龙香,李丹丹,胡庚东,裘丽萍,孟顺龙,宋超.高分辨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在鱼体恩诺沙星及其转化产物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5,44(3):741-749. |
高分辨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在鱼体恩诺沙星及其转化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er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networking in the analysis of enrofloxaci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product in fish |
投稿时间:2024-12-23 |
DOI:10.11654/jaes.2024-1127 |
中文关键词: 分子网络 转化产物 恩诺沙星 罗非鱼 产物鉴定 |
英文关键词: molecular network transformation product enrofloxacin tilapia product identification |
基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3JBFM02);无锡市科技发展资金项目(K20231029) |
作者 | 单位 | E-mail | 朱磊 |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 | | 方龙香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 李丹丹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 胡庚东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 裘丽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 孟顺龙 |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mengsl@ffrc.cn | 宋超 |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 江苏 无锡 21408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41 | songc@ffrc.cn |
|
摘要点击次数: 106 |
全文下载次数: 80 |
中文摘要: |
为了识别养殖行业中常用抗生素恩诺沙星在复杂生物介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本研究通过结合恩诺沙星的质谱裂解规律以及高分辨率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构建分子网络并对其中具有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及主要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从而识别并鉴定了罗非鱼不同组织部位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并进一步探讨了恩诺沙星生物转化的活性位点。结果表明:采用分子网络技术,在罗非鱼不同组织中成功识别出10种可能的恩诺沙星转化产物,其中所有组织中均发现环丙沙星的存在。恩诺沙星的喹诺酮环和哌嗪环是潜在的转化位点,因此罗非鱼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喹诺酮环(4种)与哌嗪环(6种)上的反应。研究表明,高分辨率质谱结合分子网络技术为恩诺沙星转化产物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为抗生素类新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识别与溯源提供重要支持。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of enrofloxacin, a widely used antibiotic in aquaculture, within complex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To achieve this, a molecular network was constructed to confirm the structures of molecular clusters and related primary compounds. The analysis integrated mass spectrum fragmentation patterns of enrofloxacin with high-resolu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ss spectrometry data. The primary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enrofloxacin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across various tilapia tissues and to explore the active sites of enrofloxacin bio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identified ten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of enrofloxacin in tilapia tissues using molecula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ciprofloxacin detected across all tissues. The quinolone and piperazine rings of enrofloxacin were pinpointed as potential conversion sites, indicating that the bio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tilapia primarily involve reactions between the quinolone ring(4 items)and piperazine ring(6 item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with molecular networking to identify enrofloxacin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detecting and tracking emerging contaminants of antibiotic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