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7):. |
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化学提取法 生物有效性 砷 河蚬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
摘要点击次数: 2630 |
全文下载次数: 2288 |
中文摘要: |
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三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中染毒的总砷浓度(9.48,14.12,19.88,26.86,35.66,46.42,54.25 mg·kg-1)增加,DGT测得砷浓度和化学提取法所测砷含量也随之增加,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P<0.01),表明这两种技术均能很好地预测沉积物中有效砷含量。通过河蚬对三价砷的暴露实验,发现当沉积物总砷含量在35.66 mg·kg-1以下时,暴露14 d和28 d后河蚬体内富集的总砷含量与暴露浓度增加趋势一致。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DGT法和化学提取法测得结果均与河蚬体内砷的富集量显著相关,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预测河蚬体内肉质部的总砷富集量。 |
英文摘要: |
|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