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稻草腐解试验[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0(12):. |
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形成——稻草腐解试验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稻草 腐解 胡敏酸 波谱学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
摘要点击次数: 3433 |
全文下载次数: 2413 |
中文摘要: |
土壤腐植酸类物质的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但对腐植酸类物质形成过程的了解仍不甚清楚,为了丰富土壤腐植酸类物质形成理论,采用富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交叉极化-魔角旋转13C-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分析了紫色水稻土稻草腐解过程中胡敏酸的波谱学特征。结果表明,稻草腐解的前期,胡敏酸的红外光谱所有吸收峰(3 364、2 933、1 653、1 599、1 508、1 461、1 421、1 331、1 225、1 126、1 033 cm-1)强度皆有明显减弱,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多羟基和芳基的共振峰明显减弱且甲氧基的共振峰显著增强,即表明提取的胡敏酸为类胡敏酸的木质素;随着腐解的进行,胡敏酸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强度皆显著增强,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芳基和羰基的共振峰增强,即表明此时的胡敏酸已是以木质素残体为核心并结合烷基、酰胺以及糖类物质反应形成的高分子聚合体;稻草腐解的后期,胡敏酸的红外光谱的2 933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减弱, 1 651、1 599、1 508、1 461、1 422 和 1 224 cm-1处的吸收峰小幅增强,核磁共振光谱的烷基共振峰减弱,甲氧基共振峰增强,表明此时的胡敏酸发生脱烷基(主要是甲基)过程。因此,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与核磁共振光谱共振峰强度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稻草腐解过 |
英文摘要: |
|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