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0(3):. |
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红壤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全球变化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
摘要点击次数: 3371 |
全文下载次数: 2755 |
中文摘要: |
大量研究证明稻田土壤比旱地土壤更具固碳潜力,但至今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认识尚不甚清楚。本研究于2007年利用两个开垦年代相似,近20多年分别一直种植双季稻和双季玉米的长期定位试验,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浓度分别是旱地的2.2倍和2.5倍。与试验前相比,水稻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幅达到30.8%,而旱地的前后差异不显著。在所有团聚体粒径水平上,水田有机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旱地。其中53~250 μm微团聚体相差最大,水田是旱地的近3倍。水田微团聚体保护碳(iPOM_m)在土壤中的浓度是旱地的4.2倍,微团聚体保护碳在总有机碳中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旱地,达到25.5%,是旱地的2倍。水田和旱地iPOM_m组分碳的差异能够解释其总有机碳差异的42.8%。上述结果可以增强我们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了解,为稻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英文摘要: |
|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