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Vol. 32 Issue (1): 1-7

文章信息

潘丽娟, 张慧, 刘爱利, 王桥
PAN Li-juan, ZHANG Hui, LIU Ai-li, WANG Qiao
福建省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分析
The Analysis of Road Networks' Influences on the Changes of Landuse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1): 1-7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http://dx.doi.org/10.13254/j.jare.2014.031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1-04
福建省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分析
潘丽娟1, 张慧2 , 刘爱利1 , 王桥3,4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江苏南京210044;
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42;
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42;
4.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北京100092
摘要:依据2000-2010 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关键词福建省     道路网络     土地利用     阈值    
The Analysis of Road Networks' Influences on the Changes of Landuse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PAN Li-juan1, ZHANG Hui2 , LIU Ai-li1 , WANG Qiao3,4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42,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2, China;
4. Satellite Environment Center,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9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nges of landuse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00-2010, this research used the buffer analysis to define the areas impacted by the road networks. Then, the study us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achie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sity of road networks and landu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impacted areas under the different scales. Also, the terrain features of landuse conversion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threshold of road networks' density was achie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oad networks' range of influence was 1 000 m, and the road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wa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following transformations: forest transformation to construction, shrub transformation to construction, wetland transformation to construction, farmland transformation to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terrain features of landuse trans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scal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rest to construction happened in the altitude of 230~360 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hrub to construction happened in the altitude of 100~180 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wetland to construction happened in the altitude of 60~100 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armland to construction happened in the al-titude of 110~200 m, the changes of landuse occurred in the south slope beneath 7°; According to the threshold of road networks' density, the study achiev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the threshold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rest to construction was between 1.98 km·km-2 and 2.27 km· km-2, the threshold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hrub to construction was between 2.29 km·km-2 and 2.92 km·km-2, the threshold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wetland to construction was between 2.61 km·km-2 and 3.01 km·km-2, the threshold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armland to construction was between 2.23 km·km-2 and 2.98 km·km-2.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road networks     landuse     threshold    

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连通人类居住地的需求,大 量交通网络被建设出来[1]。道路网络虽然为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们也对自然景观和土地利 用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道路对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影响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并 且,一个叫做道路生态学的新兴科学学科被创造出来。

道路生态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 Oxley 等[2]、Vestjens 等[3]针对小型哺乳动物和野生动 物研究了道路的影响。20 世纪80年代,道路位置、道 路密度等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指数开始被定量计算,表 明道路的生态影响研究扩展到了景观尺度。20 世纪 90 年代,道路生态学的研究开始注重道路网络对土 地利用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开始 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路网、路网影响带和其相关领域。 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GIS 技术 被运用于道路生态学的研究,GIS 技术的应用不仅为 道路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方法,还为道 路生态学的应用提供了空间分析,可行性评价和建设 科学决策等[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 沿和热点课题之一[5]。土地利用反应了人类与自然界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6]。根据目 前的研究,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分为自 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深化了我 们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了解。但是,在绝大多 数情况下,自然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往往通过改变土 地覆被而间接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技术因 素相对活跃,可以通过影响人们在土地利用上的决策 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直接影响[7]。人类对土地利 用的影响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对荒 地的不合理开垦,对草原的破坏以及对森林的滥砍滥 伐等土地利用方式会引起水土流失、泥石流、河流泛 滥、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沙漠化等不良的土地利用方 式。在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国外主要选择受 人为活动影响较少的小尺度进行研究,而国内对该方 面的研究则都分散于一些相关研究中,总体来说,区 域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并不多见。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 生态阈值。当生态系统受到的外因力影响超过其阈 值,生态系统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生态平 衡将被打破,需要发生演替,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同 样,道路网络的建设在导致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同 时,它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演替。如果道路网络的 密度超过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则路网就会迫使 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尽管将阈值概念引入生态学的历 史已经有30 多年,并且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 是道路对于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研究较少。国外在该 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国内郑钰等[8]通过云南纵向 岭谷区路网密度与生态系统转换(1980—2000 年期 间)的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了路网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及其阈值,但是并没有区分出道路网络的影响 范围。刘世梁等[9]研究了道路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 关系,揭示了不同道路类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研究整体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研究将根据缓冲区分析的结果首先界定道路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在影响域范围内研究了土地 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与路网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 基础上通过最邻近法对DEM 数据进行重采样,提取 得到不同尺度下的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从而分析 了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地形特征。最后采 用路网密度均值来确定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道 路网络密度阈值。 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处于23°30′~28°22′N,115° 50′~120°40′E,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浙江省、江 西省和广东省接壤,土地总面积达12.4 万km2,其中 90%的陆地面积为丘陵、山地。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 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于南亚热带,降水充沛, 光照丰富。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5.95%,高居全国 榜首,同时,该省的矿产资源和植物种类相当丰富,这 些独特自然资源的形成都有赖于其优越的地理气候 条件。福建省的公路密度均值达每百平方公里32.43 km,排在全国第五位。总体来说,福建省是一个森林 覆盖率高、路网密度大的省份。因此,为了探讨道路网 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福建省作为研究 区域。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000 年和2010 年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来自于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遥感调查 与评估项目》。DEM 数据来自于http://srtm.csi.cgiar. org/SELECTION/inputCoord.asp下载的SRTM 数据(90 m*90 m)。道路矢量数据来自于交通网全国道路数据,涵盖了整个福建省的国道、省道、高速、铁路、城市 快速路、乡镇村道和县道。 2.2 数据处理 2.2.1 空间网格数据

选取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分别建立200、400、600、 800、1 000 m 的网格作为5 个不同的研究尺度,并基 于这5 个不同的研究尺度分别建立其空间属性数据 库。数据库中包括以下数据:道路网络密度、土地利用 类型变化面积指数、高程、坡度和坡向。 2.2.2 道路网络密度数据

文中所提到的道路网络密度是指每个网格内各 级道路的单位面积总长度。文中所使用的各级道路网 包括: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网、县(乡)公路路网、乡村 路网以及小路网。每个网格内,道路网络密度的计算 公式为:

式中,Dii=1,2,3,…,n)为区域i的道路网络密度 (km·km-2);Li 为区域i的道路长度(km);Ai为网格i 的面积(km2)。 2.2.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指数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指数是指2000—2010 年 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占网格面积的百分比。

式中,Eijki网格内土地利用j转变成土地利用k的 变化面积指数,△Sijk代表i网格内土地利用j转变成 土地利用k的面积,Si代表网格i的面积。 2.2.4 地形数据

根据DEM 数据,采用最邻近法重采样得到200、 400、600、800、1000m栅格大小的DEM,再利用GIS软 件分别提取出不同尺度下的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道路网络制作不同宽度的缓冲区 来识别路网的影响范围,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利用空间 网格方法建立200、400、600、800、1 000 m这5个尺 度的栅格,根据公式(1)和(2)分别建立包括道路网络 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指数在内的属性数据 库,利用SPSS 软件的Pearson 相关分析方法计算道 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面积指数之间的相 关性系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通过最邻 近法对DEM 数据进行重采样,得到不同尺度下的高 程、坡度和坡向数据,用于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 换的地形特征。最后采用路网密度均值来确定影响土 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道路网络密度阈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道路网络的缓冲区分析

对道路网络分别制作200,400,600 m…2 200 m 宽度的缓冲区(单侧宽度),并基于《全国生态环境十 年变化(2000—2010 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提取 出的土地利用数据,将研究区的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划 分为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 用地,利用GIS 软件的空间叠置功能得到10 年间土 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提取出不同宽度的缓冲区范围内 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并得到其变化趋势。变化趋势 如图 1

图 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趋势图 Figure 1 The trend of land use types'changing areas

图 1 可以看出,在200~1 000 m范围内,随着 缓冲区宽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变化面积呈现波动上 升的趋势,在1 000 m以后的范围内,随着缓冲区宽 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变化面积虽有较小的上升趋 势,但趋势不明显,增加幅度很小,总体呈现平稳状 态。因此,将1 000 m作为道路的影响范围,即在超过 1 000 m范围后,道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微弱或几乎 没有影响。 3.2 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系数

在道路网络影响范围内,选取变化面积较大的9 种土地利用转变类型,依据公式(1)、公式(2)分别计 算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面 积指数,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如果路网密度与土 地利用类型变化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则说明路网 密度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变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上述 两者间为正相关关系,则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土地 利用变化的面积也会增加。反之,如果上述两者为负 相关关系,则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的面积会减少。如果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相关程度 较高,则路网密度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主导因 素之一;如果二者的相关性显著但相关程度不高,则 路网密度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之一, 但不是主导因素;如果二者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程 度也不高,则路网密度不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 的原因。

图 2 可以看出,在道路网络影响范围内,随着 尺度的增大,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转换面积指数 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 尺度越大受城镇向外扩张的影响也就越大。道路网络 密度与土地利用转换面积指数之间具有以下3 个特 征(表 1):

图 2 路网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布图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oad network density and ecosystem transformation

表 1 各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转换面积指数的相关性(Pearson 相关系数)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road network density and ecosystem transformation under multi-scale

(1)弱相关:灌丛向林地、灌丛向农田以及农田向 林地转变时,土地利用转换面积指数只在几个尺度下 与道路网络密度显著相关,不具有普遍的尺度效应, 并且相关程度非常低,因此,两者属于弱相关,即道路 网络密度是影响这3 类土地利用转变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导因素。

(2)强相关:林地向建设用地、灌丛向建设用地、 湿地向建设用地以及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时,土地利 用转换面积指数在所有尺度下与道路网络密度显著 相关,具有普遍的尺度效应,并且相关程度较高,因 此,两者属于强相关,即道路网络密度是影响这4 类 土地利用转变的主导因素。

(3)不相关:林地向农田以及农田向灌丛转变时, 土地利用转换面积指数在所有尺度下与道路网络密 度都不显著相关,并且相关程度非常低,因此,两者属 于不相关,即道路网络密度对这2 类土地利用转变没 有影响。 3.3 地形特征分析

根据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 间的相关分析结果,道路网络是导致林地转变为建设 用地、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 及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主要原因。因此,制作不同 尺度下道路网络影响区内的海拔、坡度和坡向图(图 3),并选取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灌丛向建设用地 的转变、湿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以及农田向建设用地 的转变来分析不同研究尺度下道路网络影响区内的 海拔特征、坡度特征和坡向特征。

图 3 道路网络影响区域的高程、坡向和坡度图(以400 m×400 m尺度为例) Figure 3 The map of elevation,aspect and slope in the areas impacted by the road networks(Using the scale of 400 m×400mas an example)

从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高程来看,当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230~360 m 之间;当灌 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100~180 m; 当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60~100 m;当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110~ 200 m(表 2)。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区域所对应的高程均逐渐趋于平稳;在相同的尺 度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区域具有最大的高程, 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区域具有最小的高程(图 4)。

表 2 不同尺度道路网络影响的地形特征 Tabl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in impacted by the road networks at different scales

图 4 道路网络影响区域内的高程分布图 Figure 4 Distribution map of elevation within the region impacted by road networks

从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坡度来看(表 2),土地利 用发生转变的区域所对应的坡度均在7°以下,根据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1995》, 该区域属于平坡和较缓坡。

根据坡向分级,-1毅为平面,0°~22.5°为正北坡, 22.5°~67.5°为东北坡,67.5°~112.5°为正东坡,112.5°~ 157.5°为东南坡,157.5°~202.5°为南坡,202.5°~247.5° 为西南坡,247.5°~292.5°为西坡,292.5°~337.5°为西 北坡,因此,从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坡向来看(表 2), 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158°~180°)。 3.4 道路网络影响土地利用的阈值分析

选取以下相关程度较高的土地利用转变进行研究:林地—建设用地、灌丛—建设用地、湿地—建设用 地以及农田—建设用地。在不同研究尺度下,由于影 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路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 匀,并且各个网格内的路网密度都不相同,因此,采用 路网密度的均值来确定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路 网密度阈值。

根据表 3,林地—建设用地、灌丛—建设用地、湿 地-建设用地以及农田—建设用地的区域范围内,路 网密度的阈值(km·km-2)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没有明 显变化,表明路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未随着研究尺 度的增大而有所减弱。其中,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 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 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 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 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 2.23~2.98 km·km-2。在相同尺度下,林地转变为建设 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最小,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 的路网密度阈值最大,表明在这4 种土地利用类型 中,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大,而湿地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小。

表 3 道路网络密度统计表(km·km-2 Table 3 The statistics of the density of road networks(km·km-2
4 结论

(1)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 000 m, 超过1 000 m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微弱或 几乎没有影响。

(2)根据福建省路网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2000— 2010 年)的相关分析结果,路网密度与以下几类土地 利用变化的相关程度较高: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农田转变 为建设用地,即道路网络是影响这4 类土地利用转变 的主要原因,由于道路网络引起了两侧城市化和人类 活动的加剧,从而使得土地利用主要向单一的建设用 地转变。

(3)从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高程来看,随着研究 尺度的增大,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区域所对应的高程 均逐渐趋于平稳,其中,当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高 程主要集中在230~360 m;当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 时,高程主要集中在100~180 m;当湿地转变为建设 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60~100 m;当农田转变为建 设用地时,高程主要集中在110~200 m。在相同的尺 度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区域具有最大的高程,湿 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区域具有最小的高程;从土地利 用发生转变的坡度来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 7°以下,属于平坡和较缓坡;从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 坡向来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区域主要位于南坡。

(4)从路网密度的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 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 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 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 2.23~2.98 km·km-2。在相同尺度下,林地转变为建设 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最小,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 的路网密度阈值最大,表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最大,而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小。在 不同的尺度下,路网密度的阈值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路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未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而 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1] CIA. The world factbook: 2009[R].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ash-ington, D C.
[2] Oxley D J, Fenton M B, Carmody G R. The effects of roads on popula-tionsof small mammals[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74,11: 51-59.
[3] Vestjens W J M. Wildlife mortality on a road in New South Wales[J]. E-mu, 1973, 13: 107-112.
[4] 梅晓丹. 浅谈GIS 在道路生态学中的应用[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 科学学报, 2004, 20(4): 105-108. MEI Xiao-dan. Shallow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road e-cology[J]. Natur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2004, 20(4): 105-108.(in Chinese)
[5] 陈佑启, 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 经济地理, 2001, 21(1): 95-100. CHEN You-qi, YANG Peng. Recent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y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21(1): 95-100.(in Chinese)
[6]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 究, 2001, 20(6): 645-652. CAI Yun-long. A study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the need for a new in-tegrated approa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6): 645-652. (in Chinese)
[7] 邵景安,李阳兵.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J].地球科 学进展, 2007, 22(8): 798-809. SHAO Jing-an, LI Yang-bing. The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at region-al scale: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7, 22(8): 798-809.(in Chinese)
[8] 郑钰,李晓文,崔保山,等.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 影响的阈值分析[J].生态学报, 2009, 29(11): 5823-5831. ZHENG Jue, LI Xiao-wen, CUI Bao-shan, et al. The influential thresh-old of road netowrk impacts on the ecosystem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of Yunnan Provice, China[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09, 29(11): 5823-5831.(in Chinese)
[9] 刘世梁, 温敏霞, 崔保山, 等. 道路网络扩展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 响-以景洪市纵向岭谷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9): 3018-3024. LIU Shi-liang, WEN Min-xia, CUI Bao-shan, et al. Effects of road net-works on regional ecosystems in southwest mountain area: a case study in Jinhong of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J].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06, 26(9): 3018-3024.(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