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Vol. 31 Issue (6): 487-494

文章信息

张桃林
增强责任感 提高执行力 努力开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农业资源环境工作会上的讲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31(6): 487-494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1-14
增强责任感 提高执行力 努力开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农业资源环境工作会上的讲话
张桃林    
农业部副部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研究落实韩长赋部长视察生态总站提出的做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稳定站在1万亿斤以上,有望实现“十一连增”,确保了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了总体平稳、逐步趋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稳重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对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农业资源保护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效促进了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至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耕地资源保护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不断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推广水盐监测、土壤改良等技术,促进了盐碱化、涝渍化等中低产田改造。

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上,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农田节水技术示范项目,推进节水工程改造,加快农业高效节水体系建设。

在草原生态保护上,加强草原执法,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有计划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恢复加快。

在渔业资源养护上,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增殖放流,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

在农业物种资源保护上,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区和保护地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的各类作物种质资源42.6万份,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保存农业野生植物资源3万多份,建成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168处。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出台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名录(第一批)》,推进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建设,切实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灭除和应急防控。 (二)产地安全管理取得新突破

农产品产地土壤及环境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源头。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将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最重要、最迫切的农业突出环境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安全管理。颁布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产品产地禁止生产区划分技术指南》、《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等相关产地环境国家和行业标准120余项,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奠定了基础。

二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2012年启动全国16.23亿亩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区9处,在重度污染区实施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治理修复。重点针对“镉大米”问题,印发了《稻田重金属镉污染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和《稻米镉污染超标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安排11.56亿元,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70万亩耕地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召开了专题研讨及工作部署,探索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阶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我们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职责,作为主战场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监测和治理示范方面,在全国建立了由273个种植业源和25个畜禽养殖源国控定位监测点组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定位监测和典型调查,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设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有效机制。

在节肥节药技术应用方面,2005—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71亿元,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单位)2498个,技术推广面积14亿亩次,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达到33%,比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设立106个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绿色防控面积达5亿亩以上,实施区农药使用量下降30%以上。累计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12亿余亩次,小麦、水稻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25%左右,项目区农药使用量降低15%~25%。

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推动出台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会同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源污染减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397个,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2007—2013年,投入216亿元实施规模化生猪、奶牛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带动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200多万户,沼气工程9.2万处,年处理粪便污水能力达到16亿吨。 (四)农业残膜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

一是启动较厚地膜标准修订。国家标准委已启动地膜标准修订工作,新标准即将出台了,我们的建议是将基准调整到至0.01mm以上,有效解决残膜易破碎、回收难的问题。

二是加快较厚地膜推广应用。印发了《地膜覆盖技术指导意见》,国家财政在旱作农业项目中安排10亿元,应用较厚地膜,推行以旧换新政策。

三是构建地膜污染监测网络。在地膜用量大、时间长、污染较重的17个省份,建设了由210个地膜残留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及时对地膜残留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四是加强地膜回收利用。2012—2014年在甘肃、新疆等10个省区180个县实施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累计投资6.66亿元,新增残膜加工能力8.1万吨,新增回收地膜面积3400多万亩,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同时,一些地方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非常大。甘肃省颁布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新疆出台了《新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规划》,分别设立了省级财政专项,对标准地膜使用给予补贴,支持企业和农民开展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实施全区域农田残膜污染防治。 (五)现代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新提升

生态农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们不断强化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先后两批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连续多年实施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2013年又启动实施了11个涵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浙江省制定了方案,全省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省、市、县、基地的现代生态农业典型带动体系。在多年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探索了一批以沼气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创建活动,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稳步发展,提升了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已确定了1100处“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依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差异,探索总结出了各具特色的十大典型模式,充分发挥“美丽乡村”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内涵。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新挑战,切实增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两个“首次提出”,赋予了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新的历史重任。农业是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的生态产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生态文明建设给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切实认清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形势,勇挑重担、开拓创新,切实增强做好做强事业的信心。 (一)深刻认识当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总体上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地区的粮食持续增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不友好基础上的。局部地区农业资源环境已经相当脆弱,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地制约,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问题并存。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并且居民消费不断提高,据测算,每年为满足人口净增长,需要增加粮食需求60亿斤;人口城市化和消费升级,要简接消耗大量粮食,仅膳食增加肉蛋奶一项,每年需增加饲料用粮30亿斤。同时,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还要挤压农业用地用水空间。需求增加、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二是农业资源环境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问题并存。首先,我国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其次,工农、城乡争地争水矛盾突出。我国每年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一些地区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部分省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超过60%、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工农、城乡争地争水矛盾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第三,农业资源基础质量不高,局部下降严重。我国约有1/3的耕地缺有机质,70%以上的耕地缺磷,20%左右的耕地缺钾。同时,一些地区耕地退化问题日趋突出。例如,东北黑土区局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

三是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方式不科学问题并存。一方面,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不尽合理,种养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布局与光、温、热、水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不匹配,“北粮南运”相当于每年北方向南方进输送水资源300亿立方米,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短缺。耕地“重用轻养”现象普遍,不少农户只用不养、经营粗放;在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的情形下,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农用化学品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而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但目前有效利用率同样只有35%左右;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30万吨,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地膜的“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并存。

四是农业环境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并存。一方面,由于城市与工矿业“三废”不合理排放等原因,工业和城市的污染加速向农业农村扩散,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令人堪忧。环保部土壤污染调查显示,我国耕地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19.4%,“镉大米”等农产品重金属超标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逐年增加,养殖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同时,农业面源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伴随农业集约化生产产生,量大面广,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见效慢,一定时期内,我们还将面临着对农产品持续增产需求可能导致的投入品继续增长的控制,以及由于治理滞后而导致的旧账偿的双重压力。 (二)深刻认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对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关键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在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巩固农业这个基础,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利于抓住谋划全局的主动权。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化解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粮安天下,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条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我国坚持粮食立足国内生产,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要求我们只能有选择有节制地利用部分境外资源,更多地要依靠国内资源谋划粮食生产,把握主动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饭。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路径。

二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指出“农业丰收延续的时间越长,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就越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主要依赖于资源高强度开发、生产要素高度集中的农业数量型增长模式,造成了一些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的不合理、过度甚至掠夺性利用,使得支撑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生态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和牺牲后代人权利,绝不能“吃祖先的饭,断子孙的路”。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并不断增进农业资源质量和环境容量,确保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长远支撑能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也对农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功能提出了新诉求,农业功能已由单纯提供产品,向综合提供产品、服务、环境及过程体验转变,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发展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和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的联动与一体化保护和整治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主要途径。 (三)深刻认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形势严峻,但也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千载难逢的政策环境,我们一定要增强做好这项事业的信心,把握好难得的机遇。

一是有利的政策环境。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要求,将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不断加大资源环境指标在政府考核中的权重,给我们做好这项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政策和舆论环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农业资源环境工作作出很多重要批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多次组织会议和调研,专题研究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我部也多次研究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相关问题,部常务会和今年全国农业工作会也将其作为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特别是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进一步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力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有利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环境保护投资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实现城乡环境保护均等化受到广泛关注,让我们有财力加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从农业自身来看,长期以来由于保供给、保增收的压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一直处于严重欠账状态。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业产业机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更加合理利用开发资源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给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喘气之机,为修养生息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有精力、有余地进一步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

三是有力的工作保障。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一支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的精锐部队,这是我们面对机遇和挑战敢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基础和关键。这些年农业资源环境战线上同志们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农业部的有关工作任务,恪尽职守,能够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积累许多指导和服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增长了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在法制建设、管理能力、技术支撑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依法推动、突出重点、超前谋划、主动出击的工作机制,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三、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切实推动落实“两个持续提高”,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我们要深化认识、创新观念、理清思路,提高工作部署的前瞻性和措施的针对性,努力开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明确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总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以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的有机结合,确保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三项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面对日益紧绷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保障粮食数量和品质安全,注重农业可持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要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争取以较少的农业资源环境消耗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在农业发展中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在保护资源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坚持内源污染治理与外源污染防控相协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等内源治理,积极将农业内源污染解决在农业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寓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另一方面,要做好外源转移污染防控,防止城市污染和工业“三废”向农业农村转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污水灌溉、城乡生活垃圾、重金属等外源的监管,减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压力。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企业和农业经营者共同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农业环保产业发展,推进设施运行管护等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购买服务,探索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把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繁重。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持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韩部长视察生态总站提出的“一修复两减少三基本(修复农产品产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和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循环利用)”为工作目标,集中精力、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下大气力治理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打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一要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当前,耕地重金属污染类型、范围、程度、分布等总体底数不清,是制约产地环境分级管理和污染修复治理的关键因素。2012年启动的重金属污染普查,范围之广、精度之高在全国尚属首例,投入之多、意义之大在我们体系中也是史无前例。目前,这项工作总体进展较为顺利,采样工作已基本完成,样品测试全面展开,各地要严抓质量控制,抓紧完成全部样品的测试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确保拿出高质量、有信服力的普查报告,为我们开展进一步工作和争取项目支持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2015年要进一步争取支持,加强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调查,探明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产品污染的相关关系。二要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作。我们在全国建立了9个污染修复技术示范区,2014年中央财政又拿出11.56亿元在湖南省实施耕地重金属治理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还将规划一批修复治理示范工程,这项工作投入大,领导和公众期待高,相关省份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示范成效,探索总结出实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治理技术。三要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在普查基础上,要建立起重点区域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范和应急管理,强化产地土壤、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要加快构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探索建立产地安全监测预警的长效机制,及时、全面掌握重金属污染的动态变化。

第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一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针对监测网络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过程、分布等仍不明确,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真正进入水体的状况尚不明晰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监测网布局,监测方法及技术手段的建设和改进,开展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切实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类型、范围及过程和入库负荷,定期发布《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公报》,并作为一项制度化工作。二要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生态拦截等项目,减少农业源排放,抓好氮磷污染减排。做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宣贯工作,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实施好污染防治,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畜禽清洁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种养结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抓好畜禽污染防治。三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抓紧编制《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力争实施一批农田氮磷拦截、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应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继续做好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实施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再启动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建立一批跨区域、跨流域的,涵盖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的综合防控示范区,积极探索一批农业面源防治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为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积累经验、提供范式。

第三,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一要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大头、是主渠道,要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作物机械收割力度,加强农机作业管理,严格实行秸秆粉碎和短茬收割等标准化作业。二要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循环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秸秆有机肥、秸秆优质饲料商品化生产,提升秸秆循环利用水平。三要积极发展秸秆新能源和秸秆原料工业。要结合村镇环境整治和节煤减排需要,推进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等分布式能源化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秸秆清洁制浆、秸秆编织、秸秆为包装材料、秸秆板材和秸秆餐具等产品生产。四要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要按照“区域控制、收用结合、创新用途、完善政策”的原则,在重点地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第四,推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一要加强地膜监管工作。加快推进地膜标准修订,严格规定地膜厚度和抗拉伸强度,将地膜质量列入全国农资打假重点范围,加强对生产商和经销市场监管,从源头抓好地膜产品质量,保证农田残膜回收。二要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争取扩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规模,尽快覆盖地膜使用重点省份。项目示范县要精心组织实施,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及时总结及推介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示范成效。推动地方财政专项支持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工作。三要启动可降解地膜的示范和推广。作为普通地膜的重要补充,要加强可降解地膜的检测评估,选择部分地区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试点开展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

第五,推进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再提升。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方面:一要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要加强对遗传多样性丰富、濒危状况比较严重,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且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要对农业遗传资源富集区、典型生态系统与关键物种分布区实施区域保护。二要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对现代种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继续建设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鼓励科研单位开展种质资源深度研究,发掘能够支撑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基因资源,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要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人工繁育和培植,探索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机制;同时,要着手构建农业野生植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超前谋划生物遗传资源有序利用体系。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方面:一要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积极推动出台《外来物种管理办法》,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制定并发布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持续控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二要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化。以野外定点监测为基础,结合物联网、GPS和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构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三要实现防治工作长效化。要由短期应急向长效机制转变,由依赖人工灭除和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要注重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开展天敌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四要实现防控管理分类化。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对重点发生区域,要因地制宜构建综合防控体系,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对局部新发和突发区域,要建设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隔离阻截带,强化应急防治和快速扑灭措施;对潜在发生区,要加强监测预警,防止入侵种传入。

第六,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一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在优化集成产业内部生态循环上,做好产业间资源要素的综合利用,协调区域内综合发展与生态保护,在点线面不同层次实现生态连接。二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以解决不同区域突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高效处置、产地污染修复、退化耕地保育等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实现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持续协调发展。三要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过程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统一服务,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四要强化现代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化服务工作,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第七,推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抓紧抓实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一要以农村清洁工程带动美丽乡村创建。“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村清洁工程带动美丽相乡村创建,推进农业生态文明。要加大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集成筛选一批轻简、实用技术与模式。二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要整合资源,多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家政策,以农业部科教环能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总结、完善、提升,树立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典型,通过典型带动、重点推动和产业拉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地方农业部门和企业、社团、媒体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面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创新发展,注重系统谋划,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强劲动力。

一是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保护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高效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执法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统一规范、权威高效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切实发挥好法治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二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总体上看,还存在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够清晰、队伍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创新体制,健全体系,争取各方支持,坚持行政推动、项目带动和工作主动。一方面,要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理论和专业性、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加强反腐倡廉和政风行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和条件手段建设,逐步形成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监管到位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体系。

三是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和创新,尤其是积极主动寻求支持,不断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清洁型农业技术与投入品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落实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四是加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进一步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解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尤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紧紧围绕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农业清洁生产、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等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

同志们,审视新形势新任务,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但机遇十分难得。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