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林汲, 程琛, 韩明强, 李松兴, 马晓蕊, 李延
- LIN Ji, CHENG Chen, HAN Ming-qiang, LI Song-xing, MA Xiao-rui, LI Yan
- 硅藻土有机肥对Cd-Zn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 Effects of Diatomite Organic Fertilizer on Cd and Zn Forms and Availability of Cd-Zn Polluted Soil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31(4): 366-371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10.13254/j.jare.2014.015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4-06-10
目前,众多国家已将重金属污染列为环境优先污 染物,据估计,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占总耕地 面积的10%以上[1],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研究受到 广泛的关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有工程技术 措施、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 及农业生态修复技术[2]。化学修复技术是基于重金属 的土壤化学行为,通过添加改良剂调节土壤理化性质 以及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络合等一系列物理化学 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达到修复重金属污 染土壤的目的[3]。近年来,化学修复技术因其处理成本 低廉、效果快速、操作简单和不影响农作物生产等优 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重金属生物毒性不仅取决于其 总量,更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分布所决定[4]。土壤重金属 的形态直接影响到重金属的毒性、迁移及在自然界的 循环[5],对研究重金属的环境效应及重金属污染土壤 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硅藻土是由硅藻遗骸沉积后形成的生物硅质岩, 具有孔隙度高、内外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6], 被广泛用作助滤剂应用于啤酒、葡萄酒、果汁等的生产。硅藻土作为助滤剂使用后,其表面吸附着各种有 机物质而成为硅藻土泥,助滤作用下降只能废弃,我 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废弃硅藻土被随意丢弃而造成环 境的污染。将废弃硅藻土和生产食用菌的下脚料——— 废菌棒经高温好氧发酵生产硅藻土有机肥,把硅藻土 有机肥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剂,是废弃硅藻土 和废菌棒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目前,有关改良剂 对单一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较多,而对重金属复合 污染修复的研究较少[7]。Cd、Zn的化学性质相似,在自 然界中总是伴生、伴存,因而容易造成复合污染[8, 9] 。 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硅藻土有机肥对Cd、 Zn 复合污染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的影响, 旨在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和废弃硅藻土的资 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供试菜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是:pH5.0、有机质 34.7 g·kg-1、全N 1.4 g·kg-1、碱解N 176 mg·kg-1、有效 P 11 mg·kg-1、速效K 92 mg·kg-1、全Cd 0.12 mg·kg-1、 有效态Cd 0.032 mg·kg-1、全Zn 72 mg·kg-1、有效态Zn 9.5 mg·kg-1。硅藻土有机肥采用废弃硅藻土和废菌棒 按重量比3:2,经调节堆体pH 值、添加发酵菌剂后充 分发酵而制成的,其基本理化性质是:pH6.8,有机质 333 g·kg-1、全N 16.0 g·kg-1、全P 8.9 g·kg-1、全K 9.2 g·kg-1、全Cd 0.84 mg·kg-1、有效态Cd 0.38 mg·kg-1、全 Zn 69.5 mg·kg-1、有效态Zn 36.1 mg·kg-1。
通过添加外源Cd、Zn 制备Cd、Zn 复合污染土 壤,外源Cd、Zn 来源于分析纯Cd(NO3)2·4H2O 和 Zn(NO3)2·6H2O,Cd、Zn各设2 个添加浓度:Cd1、Cd2分 别为0.5 mg·kg-1土和1 mg·kg-1土;Zn1、Zn2分别为250 mg·kg-1土和500 mg·kg-1土。在前期预备试验的基础 上,设置2 个硅藻土有机肥用量,分别为土壤重量的 5%和10%。试验设7 个处理:(1)对照(不添加重金 属、不施用硅藻土有机肥,处理代号CK);(2)Cd1+Zn1 (处理代号M1);(3)Cd1Zn1+5%硅藻土有机肥(处理代 号M1+D5);(4)Cd1Zn1+10%硅藻土有机肥(处理代号 M1+D10);(5)Cd2+Zn2(处理代号M2);(6)Cd2Zn2+5%硅 藻土有机肥(处理代号M2+D5);(7)Cd2Zn2+10%硅藻 土有机肥(处理代号M2+D10),重复12次。将500 g过 1 mm 筛网的土壤与硅藻土有机肥、Cd(NO3)2·4H2O、 Zn(NO3)2·6H2O 充分混匀后装入玻璃烧杯中,用去离 子水调节土壤水分至田间持水量的70%,用打有小孔 的保鲜膜封口后,将烧杯置于(25±1)℃的恒温培养 箱中,每隔2 d用去离子水补充土壤水分,在试验开 始时(0 d)和培养第15、30、60 d 采集土壤样品。 1.2 测试项目及方法
pH 值用电位法(水土比2.5:1);有机质用重铬酸 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全N、碱解N、有效P、速效 K 测定参见文献[10];土壤全Cd、Zn 用盐酸-硝酸-氢 氟酸-高氯酸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 有效态Cd、Zn 用0.1 mol·L-1 CaCl2浸提,原子吸收法 测定[11]。
土壤Cd、Zn 形态的测定参考Tessier 等[12]的连续 提取法并加以修正,提取剂与提取条件为:(1 )交换态 (包括水溶态):1 mol·L-1 MgCl2(pH 7),水土比4:1, 25 ℃振荡2 h,离心,残留土样用少量去离子水水洗, 作下步形态提取用;(2)松结有机态:0.1 mol·L-1 Na4P2O7 加0.5 mol·L-1 Na2SO4(pH 9.5),水土比10:1, 25 ℃振荡2 h,离心,残留土样用少量去离子水水洗, 作下步形态提取用;(3)氧化锰结合态:0.04 mol·L-1 NH2OH·HCl(pH 2.0),水土比10:1,25 ℃振荡30 min, 离心,残留土样用少量去离子水水洗,作下步形态提 取用;(4)紧结有机态:上一级残留土样加少量去离子 水分散土样,用酸化H2O2 10 mL,85 ℃水浴加热近干, 其间不断摇动,冷却后,再处理1 次,然后用1 mol·L-1 MgCl2 提取(同交换态);(5)残留态:采用差减法,用 全量减去上述各形态之和。各形态Cd、Zn 含量用石 墨炉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DPS及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藻土有机肥对Cd、Zn 复合污染土壤pH 值的影响
由表 1 可知,与CK 相比,M1、M2处理的土壤pH 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降低,以培养第60 d为例, M1、M2的pH 值分别较CK 下降0.63、0.41 个单位,差 异均达极显著,这与楼玉兰[13]的土壤培养试验结果相 似,即添加硝酸钠可降低青紫泥和小粉土的土壤pH 值。其原因可能是,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 蛋白酶活性[14],促进土壤有机质降解释放出NH4+-N, 而NH4+-N 的硝化作用会降低土壤的pH 值。施用硅 藻土有机肥可极显著提高土壤的pH 值,培养第60 d 的M1+D5、M1+D10 和M2+D5、M2+D10处理分别比M1、M2 提高了2.44、2.11 和1.83、1.58 个单位。除培养第0 d和第30 d外,不同硅藻土有机肥用量的土壤pH 值差 异不显著。
![]() |
外源Cd、Zn 的加入使得土壤交换态、松结有机 态、氧化锰结合态、紧结有机态和残渣态Cd 含量均 较CK 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其增加量随外源Cd、Zn 用 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尤以交换态Cd 增加最多(表 2)。除培养第0 d外,施用硅藻土有机肥可明显降低 交换态、松结有机态Cd 的含量,而紧结有机态、残渣 态Cd 含量明显提高。与M1处理相比较,培养第60 d 的M1+D5、M1+D10处理交换态Cd 与松结有机态Cd 分 别降低了38.0%、38.0%和45.4%、54.5%,紧结有机态、 残渣态Cd 含量分别提高了37.9%、5.3%和216.7%、225.0%。M2+D5、M2+D10处理交换态Cd与松结有机态 Cd 分别较M2 降低了27.1%、32.3%和78.6%、85.7%, 紧结有机态、残渣态Cd含量分别提高了73.5%、37.4% 和250.0%、300.0%,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
从表 3中可以看出,土壤中交换态、松结有机态、 氧化锰结合态、紧结有机态和残渣态Zn 含量均随外 源Cd、Zn 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其中交换态Zn 的增加 量尤为明显。施用硅藻土有机肥可明显降低交换态、 松结有机态Zn 的含量,而紧结有机态、残渣态Zn 含 量明显提高,除培养第0 d外,氧化锰结合态Zn 有增 加的趋势。与M1处理相比较,培养第60 d的M1+D5、 M1+D10处理交换态Zn 与松结有机态Zn 分别降低了 87.0%、88.3%和6.9%、12.5%,紧结有机态、残渣态Zn 含量分别提高了71.5%、65.4%和60.5%、61.1%。M2+D5、M2+D10 交换态Zn 与松结有机态Zn 分别较M2降低 了77.5%、77.0%和62.9 %、64.5%,紧结有机态、残渣 态Zn 含量分别提高了72.3%、74.8%和43.8%、44.2%,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
试验结果表明(表 4),与CK相比,外源Cd、Zn 极 显著提高了处理M1、M2土壤中有效态Cd 的含量,添 加硅藻土有机肥能显著降低受污染土壤中有效态Cd 的含量,培养第60 d的处理M1+D5、M1+D10 的有效态 Cd 较M1分别减少了83.3%、86.8%,M2+D5、M2+D10 的 有效态Cd则较M2分别减少了68.2%、69.3%,差异均 达到显著水平。除培养第0 d外,不同硅藻土有机肥 用量的有效态Cd含量差异不显著。
![]() |
与CK 相比(表 5),M1、M2 处理的土壤有效态Zn 含量极显著增加,而添加硅藻土有机肥能显著降低土 壤有效态Zn 含量,与M1 、M2 处理相比较,培养第60 d 的M1+D5、M1+D10 和M2+D5、M2+D10 的有效态Zn 含 量分别降低94.6%、88.9%和85.8%、83.1%,差异均达 极显著水平。除培养第0 d外,不同硅藻土有机肥用 量的有效态Zn含量差异不显著。
![]() |
施用硅藻土有机肥可提高Cd、Zn 复合污染土壤 的pH 值(表 1),已有研究表明,pH 值是影响土壤重 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子,土壤pH 值升高会增强 土壤胶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使土壤溶液中有效 态重金属离子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植物对重金属的 吸收[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d、Zn的含量均与 土壤pH 值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方程是:y(土 壤有效态Cd)=-3.1505x(土壤pH)+6.3624(r=-0.61**, n=28),y(土壤有效态Zn)=-0.005 2x(土壤pH)+6.288 2 (r=-0.63**,n=26),说明土壤pH 值提高是硅藻土有 机肥降低Cd、Zn 复合污染土壤有效态Cd、Zn 含量, 减少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化学改良剂法是通过改 变土壤重金属的形态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 结果显示,添加硅藻土有机肥可明显降低Cd、Zn 复 合污染土壤的交换态、松结有机态Cd、Zn 含量,提高紧结有机态和残渣态Cd、Zn 的含量(表 2,表 3),土 壤不同形态Cd、Zn 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Zn 含量 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紧结有机态、残渣态Cd 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 含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交 换态、松结有机态、氧化锰结合态Cd 与土壤有效态 Cd 含量相关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方程分别是:y(交 换态Cd)=1.186 8x(有效态Cd)+0.274 1(r=0.75**, n=26),y(松结有机态Cd)=0.005 2x(有效态Cd)+ 0.001 8(r=0.37*,n=26),y(氧化锰结合态Cd)=0.002 9x (有效态Cd)+0.001 2(r=0.38*,n=26)。土壤氧化锰 结合态、紧结有机态、残渣态Zn 含量与土壤有效态 Zn 含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交换态、松结有机态 Zn 与土壤有效态Zn 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方 程分别是:y(交换态Zn)=0.211 9x(有效态Zn)+ 17.622(r=0.88**,n=26),y(松结有机态Zn)=0.021 9x (有效态Zn)+3.247 7(r=0.86**,n=26)。张晓熹等[15]、 李勇等[16]分别就土壤不同形态Cd 含量与芥菜、黑麦 草镉的吸收进行研究,认为交换态和松结有机态 Cd 是土壤中活性镉和植株吸收镉的主要来源。邵煜 庭等[17]的研究发现,交换态、松结有机态Zn 对植物 最为有效。有研究表明[18, 19],氧化锰结合态Cd 会随 着活性锰的还原和有机质的分解被释放出来而提高 Cd 的生物有效性。综上,可以认为硅藻土有机肥降 低土壤Cd、Zn 生物有效性的机制在于减少了交换 态、松结有机态Cd、Zn 等造成生物体危害的主要重 金属给源。 4 结论
硅藻土有机肥提高Cd、Zn 复合污染土壤的pH 值,降低土壤交换态、松结有机态Cd、Zn 含量和土壤 Cd、Zn的生物有效性,硅藻土有机肥的用量以土壤重 量的5%为宜。研究结果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 复和废弃硅藻土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但硅藻土有机 肥的实际应用效果还需通过大田试验的验证。
[1] | 周 航, 周 歆, 曾 敏, 等. 2 种组配改良剂对稻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2): 437-444. ZHOU Hang, ZHOU Xin, ZENG Min, et al. Effects of two combined amendments on heavy 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addy soil[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4(2): 437-444.(in Chinese) |
[2] | 徐露露, 马友华, 马铁铮, 等. 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6): 25-29. XU Lu-lu, MA You-hua, MA Tie-zheng, et al. Passivating agents on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s[J]. Journal of A gricultural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30(6): 25-29.(in Chinese) |
[3] | 马铁铮, 马友华, 徐露露, 等.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农业生态修复技术[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5): 39-43. MA Tie-zheng, MA You-hua, XU Lu-lu, et al. Ag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cropland soils [J]. Journal ofA 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30(5): 39-43. (in Chinese) |
[4] | 韩春梅, 王林山, 巩宗强, 等.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环境学意义[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2): 1499-1502. HAN Chun-mei, WANG Lin-shan, GONG Zong-qiang, et al. Chemicalforms of soil heavy met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J]. Chinese Journal ofEcology, 2005, 24(12): 1499-1502.(in Chinese) |
[5] | 钱 进, 王子健, 单孝全, 等. 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植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 1995, 16(6): 73-75. QIAN Jin, WANG Zi-jian, SHAN Xiao-quan, et al. Progress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plant availability of soil trace metals[J]. Chinese Journalof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5, 16(6): 73-75.(in Chinese) |
[6] | 高耀文, 段 宁, 吴克明, 等. 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6): 706-711. GAO Yao-wen, DUAN Ning, WU Ke-ming, et al. 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iatomite-based composite phosphorus removalagent[J]. Journal of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2, 28(6): 706-711.(in Chinese) |
[7] | 张 青, 徐明岗, 罗 涛, 等. 3 种不同性质改良剂对镉锌污染水稻土的修复效果及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4): 541-546. ZHANG Qing, XU Ming-gang, LUO Tao, et al. Effects and remediationevaluation of amendments in Cd-Zn contaminated paddy(oryza sativa)soil[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2010, 31(4): 541-546.(in Chinese) |
[8] | 陈怀满.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294-308. CHEN Huai-man.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oil-plant syster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294-308.(in Chinese) |
[9] | Hassan M J, Shafi M, Zhang G P, et a1. The growth and som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rice to Cd toxicity as affected by nitrogen form[J]. PlantGrowth Regulation, 2008, 54: 125-132. |
[10]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5-115. BAO Shi-dan. Soil and agrucultural chemistry analysis[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0: 25-115.(in Chinese) |
[11] | 肖 振林, 王 果, 黄瑞卿, 等. 酸性土壤中有效态镉提取方法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2): 795-800. XIAO Zhen-lin, WANG Guo, HUANG Rui-qing, et al. Extractionmethod for available cadmium in acid soils[J]. Journal ofA 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8, 27(2): 795-800.(in Chinese) |
[12] | Tessier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 A nal Gem, 1979, 51(7): 844-851. |
[13] | 楼玉兰. 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变化及植物吸收的影响[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4: 27-28. LOU Yu-lan. Effects of nitrogen forms on the chemical behavior of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amended with sewage sludge and the uptakeby plant[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4: 27-28.(in Chinese) |
[14] | 罗来超, 吕静霞, 魏 鑫, 等. 氮肥形态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6): 99-102. LUO Lai-chao, L譈 Jing-xia, WEI Xin, et al.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forms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wheat[J]. A 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 rid A reas, 2013, 31(6): 99-102.(in Chinese) |
[15] | 张晓熹, 罗泉达, 郑瑞生, 等. 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镉形态及芥菜镉吸收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18(3): 151-154. ZHANG Xiao-xi, LUO Quan-da, ZHENG Rui-sheng, et al. Effects ofliming on soil Cd fractionation and Cd uptake by vegetable in heavymetal contaminated soil[J]. Fujian Journal ofA gricultural Sciences, 2003,18(3): 151-154.(in Chinese) |
[16] | 李 勇, 朱 亮, 王 超. 黑麦草对土壤中 Cd 不同赋存形态的吸收规律[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3): 353-356. LI Yong, ZHU Liang, WANG Chao. Adsorption of different chemicalforms of Cd in soil by ryegrass[J]. Journal ofA gro-Environment Science,2003, 22(3): 353-356.(in Chinese) |
[17] | 邵煜庭, 甄清香, 刘世铎. 甘肃主要农业土壤中 Cu、Zn、Mn、Fe 的形态及有效性研究[J]. 土壤学报, 1995, 32(4): 423-429. SHAO Yu-ting, ZHEN Qing-xiang, LIU Shi-duo. Study on forms andavailability of Cu, Zn, Mn and Fe of principal agricultural soils in Ganshuprovince[J]. A cta Pedologica Sinica, 1995, 32(4): 423-429.(in Chinese) |
[18] | 陈建斌援 有机物料对土壤的外源铜和镉形态变化的不同影响[J]援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21(5): 450-452. CHEN Jian-bin. Effects of organic matter on forms of added Cu and Cdand their dynamic transformation in soil[J]. A gro-environrmental Protection, 2002, 21(5): 450-452.(in Chinese) |
[19] | Dahmanimuu R H, Oort F V, Geue B, et al. Strategies of heavy metaluptake by three plant species growing near a metal smelter[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0, 109(2): 231-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