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恒, 金圣爱, 李俊良, 董家贵, 张兰芳, 陈为堂, 葛晓梅
- WANG Heng, JIN Sheng-ai, LI Jun-liang, DONG Jia-gui, ZHANG Lan-fang, CHEN Wei-tang, GE Xiao-mei
- 设施高肥力蔬菜地氮素调控下磷素特征研究
- Phosphorus Characteristics with Controlled Nitrogen in Fertile Soils in Protected Vegetable Field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31(3): 253-258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10.13254/j.jare.2013.023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12-06
2.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9;
3.日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山东 日照 276826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China;
3.Rizhao Exam and Inspect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fety and Quality, Rizhao 276826, China
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使用年限逐年增加,其土壤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提高保护地蔬菜单产,增加效益,农民盲目加大氮肥、磷肥用量,造成土壤养分之间比例严重失调,肥料利用率降低[1]。山东省寿光市是“中国蔬菜之乡”,大水大肥的现象非常普遍[2],急需保护地土壤养分资源情况的相关试验。综合寿光有关日光温室施肥的调查资料发现,平均每季养分投入化肥氮为1257 kg·hm-2,远远超过作物的实际需求量[3]。对山东省寿光市日光温室蔬菜的施肥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化肥投入量高出一般推荐量的2~5倍,氮磷钾肥的当季利用率均不到10%,土壤中均含有大量的氮和难溶性磷,速效氮含量较高,而有效磷含量一般较低,土壤磷素累积严重,可供给作物利用的磷不足,制约作物的生长发育[4, 5]。近几年来,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增强土壤供磷能力,减少磷肥的投入,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将难溶磷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效磷。但在含氮量较高的土壤中,C/N 较低,微生物活性不高,制约了其固氮、解磷、解钾的能力。杨赵等[6]研究表明,添加有机质能有效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而降低土壤有效氮含量,特别是添加小麦秸秆,有效地减少了氮素的流失量,但却增加了磷的流失量。小麦秸秆含碳量较高,农田添加小麦秸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C/N 值,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能量和环境,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土壤中累积态难溶性磷元素的溶解和释放,减缓了氮素的流失,提高了氮素、磷素的利用率[7, 8, 9, 10]。为此,本试验以寿光蔬菜保护地的0~30 cm 高氮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氮素调控及添加秸秆提高碳氮比,研究土壤中不同供氮水平下磷素的特征变化情况及淋溶状况,从而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及对当地水的氮磷淋溶风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04 年1 月—2007 年12 月在山东省寿 光市古城街道罗庄村(36°55′N,118°45′E)进行,温室 内的种植面积为84.0 m×7.8 m,已连续种植5 年番 茄。种植方式为典型的一年两季,试验开始前取0~60 cm土壤,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如表 1 所示。
2004—2007 年4 年供试番茄品种分别为“189”、 “852”、“189”、“金棚1 号”、“布鲁斯特”、“千禧樱桃”、 “布鲁斯特”、“千禧樱桃”。畦宽为1.0 m,畦间距为 0.4 m,行间距0.7 m,株间距0.35 m,每公顷种植密度 约为35 000 株,樱桃番茄的种植密度每公顷45 000 株。种植方式为典型的一年两季,即2—6 月为冬春 季、8 月至来年1 月为秋冬季,7 月份休闲。 1.3 试验设计 1.3.1 氮素调控试验
淋洗装置见图 1。
![]() |
图 1 淋洗装置构造图 Figure 1 Leaching device |
2004 年冬春季至2007 年冬春季连续4 年的试 验中,共设置7个处理,如下:
(1)对照(NN):不施有机肥(主要为鸡粪)和化学氮 肥;
(2)有机肥处理(MN):只施用有机肥,8 个生长 季节的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8、11、8、11、5、8、8、8 t· hm-2,均匀撒施后翻耕,不追施化学氮肥;
(3)传统氮素处理(CN):8 个生长季基施有机肥 分别为8、11、8、11、5、8、8、12 t·hm-2,根据当地农户调 查结果,每次追施N 120 kg·hm-2;
(4)氮素优化处理(SN):8 个生长季基施有机肥 分别为8、11、8、11、5、8、8、8 t·hm-2,在综合考虑灌溉 水带入氮素、土壤氮素的基础上确定追施氮量(公式 1);
施氮量=修正的氮素供应目标值-0~30 cm 土层硝态氮原灌溉水带入氮量(1)
氮素供应目标值因番茄茬口和生育时期而不同, 具体为冬春季番茄第一、二、三穗果膨大期追肥时的 氮素供应目标值为N 250 kg·hm-2,第四、五穗果膨大 期则为N 200 kg·hm-2;秋冬季番茄第一、二、三和四 穗果膨大期每次追肥时的氮素供应目标值为N 200 kg·hm-2,第五穗果膨大期则为N 250 kg·hm-2 [11];
(5)有机肥+秸秆处理(MN+S):2006 年秋冬季 进行裂区试验,在MN 处理的基础上添加风干小麦 秸秆2 t·hm-2;
(6)传统氮素+秸秆处理(CN+S):2006 年秋冬 季进行裂区试验,在CN 处理的基础上添加风干小麦 秸秆2 t·hm-2;
(7)氮素优化+秸秆处理(SN+S):2006 年秋冬 季进行裂区试验,在SN 处理的基础上添加风干小麦 秸秆2 t·hm-2。
各处理每季均以底肥施入300 kg·hm-2 P2O5(过磷 酸钙,12% P2O5);钾肥400 kg·hm-2 K2O(K2SO4,52%), 分次施入。试验小区两侧0~50 cm纵向埋农膜防止小 区间肥料相互渗透。 1.3.2 渗滤试验
2007 年冬春季和秋冬季间休闲时,将6 个渗漏计分别埋装于氮素优化处理和氮素优化+秸秆处理小区(图 1中用白色立方体标注),监测添加小麦秸秆对于菜田土壤磷的淋洗状况,间隔14 d左右取样。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试验前(2003 年12 月)采集0~60 cm 基础土壤 样品,之后每年秋冬季结束后取0~30 cm 表层土壤。 测定全磷(高氯酸、浓硫酸消煮-钼锑抗比色法)、速效 磷(0.5 mol·L-1 NaHCO3浸-钼锑抗比色法)、有机磷(高 温电炉灼烧-0.2 mol·L-1(1/2)H2SO4 浸提)以及磷的 吸收系数(磷酸二铵溶液浸提-钼锑抗比色法)。用浓 H2SO4-HNO3联合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液中的全 磷和有机磷含量。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的分析测定均 按照鲍士旦主编的《土壤农化分析》标准进行[12]。 2 结果与讨论 2.1 氮调控下土壤中磷的含量指标变化
在4年生长季中,速效磷含量变化较明显(图 2)。 2007 年NN、MN、SN+S、SN 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分别为 122.4、130.0、150.2、155.0 mg·kg-1,比2004 年下降了 32.9%、28.7%、17.7%、15.0%。磷与氮在作物吸收、利 用方面有相互协助作用,合理的施用氮肥通常能促进 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磷参与氮代谢、硝酸盐还原、氨 的同化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在氮肥供应过量,土壤中 含氮量过高的情况下,磷的吸收有被抑制的可能[13]。
![]() |
图 2 2004—2007 年不同调氮措施下0~30 cm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 Figure 2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in 0~30 cm soils with different N controlling from 2004 to 2007 |
在农民传统施肥模式下,速效磷含量逐年增加,磷肥的有效性可持续多年。不同水平的氮素调控均能减少表层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传统施肥模式下添加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速效磷的增加,但是添加秸秆对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这可能和添加秸秆的量有关系,另外试验处理在调控氮素的同时,仍然采取了基施300 kg·hm-2 P2O5(过磷酸钙,12% P2O5),没有考虑高氮磷土壤调氮的同时调磷的影响,需要改进试验处理。
在高氮水平下减少氮素供应有利于促进累积态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从而被作物吸收利用,减缓磷素累积。图 3 表明,试验结束时只有NN 处理的有机磷含量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下降到181.2 mg·kg-1,下降了24.5%。其余处理的有机磷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CN+S 处理增加了38.2%,CN、SN+S、SN 分别增加了28.5%、20.6%、16.0%。各添加秸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无机态磷向有机态磷的转化,有机磷的增加对于土壤肥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土壤有机磷易于被淋失,CN+S 处理在试验结束时仍达到了331.4 mg·kg-1,CN 处理为308.4 mg·kg-1,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其磷素的面源污染风险仍然较大。
![]() |
图 3 2004—2007 年不同调氮措施下0~30 cm土壤 有机磷含量变化 Figure 3 The content of organophosphorus in 0~30 cm soils with different N controlling from 2004 to 2007 |
NN 处理每季仅施入300 kg·hm-2 的P2O5 和400 kg·hm-2的K2O,在没有氮肥和有机鸡粪的情况下, 2007 年全磷含量为1.70 g·kg-1(图 4),比2004 年下 降了23.2%,达到极显著水平,下降趋势较明显。表明 其仍处于肥沃水平,在高氮肥力水平保护地栽培耕作 中减少氮素供应相应有利于减缓磷素累积。MN 处理 全磷含量降低了9.6%,呈缓慢下降趋势。2007 年传 统处理全磷含量为2.49 g·kg-1,比2004 年增加了 14.5%,达到极显著水平。
![]() |
图 4 2004 —2007 年不同调氮措施下0~30 cm土壤 全磷含量变化 Figure 4 The content of TP in 0~30 cm soils with different N controlling from 2004 to 2007 |
土壤样品与25 g·L-1的磷酸二铵溶液(pH=7)在一 定条件下反应,反应前后磷量的差,即土壤对磷的吸收量,换算成为每100 g土壤吸收固定磷(P2O5)mg 数,得到磷吸收系数。土壤中的活性铁、铝、钙等会与 磷生成不溶性物质,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吸收 固定磷的能力被称为磷吸收力,以磷吸收系数表示, 见表 2。
2004 年试验初表层土壤的磷吸收系数仅为645(P2O5,mg·100 g-1),吸收能力处于较弱水平。2004—2007 年氮素调控试验后进行磷吸收能力的测定,磷吸收系数(P2O5,mg·100 g-1)在416~1571之间变化(图 5),其中SN+S 处理的磷吸收系数达到了1 571,增长了143.6%,吸收能力强;其次为SN、NN、MN+S,分别增长了71.2%、38.6%、12.9%。氮素调控下添加秸秆,提高了土壤的C/N、C/P,活化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极大地促进了作物对磷的吸收。而在磷累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仍进行传统模式的施肥,CN、CN+S 的磷吸收系数下降明显,分别下降了35.5%和11.0%,磷的吸收利用率不高。
![]() |
图 5 2004—2007年不同调氮措施下0~30 cm土壤 磷吸收系数变化 Figure 5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P in 0~30 cm soils with N controlling from 2004 to 2007 |
有机态磷易转化,秸秆中的磷大部分呈有机态,且难分解。从图 6 中可以看出渗滤液中总磷含量SN处理略高于SN+S 处理,添加秸秆多少能减少淋出的磷总量,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本试验基础土壤氮、磷含量均极高,而试验只对氮素进行了调控,每年都有磷肥投入,最终土壤全磷和Olsen-P的含量比较高,本季淋洗结束时渗滤液中总磷含量在2.6~12.0 mg·L-1,污染风险较大[15]。
![]() |
图 6 2007年冬春季氮素优化措施下渗滤液中总磷含量变化 Figure 6 The content of TP in leachate with different N controlling during winter-spring season in 2007 |
添加秸秆处理渗滤液中有机磷浓度高于未添加秸秆的处理(图 7),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峰值出现在前期。而SN+S 处理的土壤有机磷含量增幅大于SN 处理,二者含量吻合。添加小麦秸秆提高了土壤的C/N 比值和C/P 比值,提高了微生物活性,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对肥料磷的生物固定,合成有机态磷,从而增大了有机磷被淋溶的可能性,而后期随着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季加大了对有效磷的需求,有机态磷又逐渐被矿化为无机态磷,因此,淋溶的有机磷量也随之减少。整个冬春生长季渗滤液中有机磷含量在0.4~4.1 mg·L-1,按照水体磷酸盐(以P计算)一级标准是浓度<0.5 mg·L-1,二级标准为<1 mg·L-1 [14],试验结束时,淋出液水质超过了安全水质标准,因此保护地富磷土壤磷素淋失问题应引起关注。添加秸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累积态磷被淋溶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添加秸秆,进行模拟淋洗试验。金圣爱等[16]的研究表明,有机态磷在第3~4 d就达到了高峰,有机态磷早于无机态磷淋出,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态磷在前期就可淋洗殆尽。但是本试验是间隔14 d取1次水样,是否存在淋溶周期过短及取样间隔期过大,有待进一步改进。
![]() |
图 7 2007 年冬春季氮素优化措施下渗滤液中有机磷含量变化 Figure 7 The content of organophosphorus in leachate with N controlling in winter-spring season in 2007 |
秸秆还田对阻控磷素淋溶有一定的作用,但本试 验处理中将添加秸秆量固定在了小麦秸秆2 t·hm-2, 不同的碳源,不同的添加量,对C/N 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在以后的试验中需要进一步改进[17]。同时,本试验 每个生长季添加的有机肥均为发酵后的鸡粪,存在不 同阶段发酵程度不一样,生物活性不一样的可能性,如 果添加商品生物有机肥,提供外源微生物菌会对高肥 力水平土壤的磷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3 结论
在高肥力水平下进行氮素调控,优化氮素供应量,对农民在高肥力水平模式下的施肥有明显的指导意义。不同水平的氮素供应,影响磷素含量的变化,NN、MN、MN+S 供氮水平下土壤全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MN+S,全磷增幅CN>CN+S>SN+S>SN。SN+S 处理速效磷含量下降了17.7%,有机磷含量增加了20.6%,但是磷吸收系数(P2O5,mg·100 g-1)达到1571,增长143.6%,极大地提高了磷的吸收能力。CN、CN+S 供氮水平下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213.7、225.4 mg·kg-1,有机磷含量达到了308.4、331.4 mg·kg-1,磷素累积明显。其他供氮水平下速效磷含量逐年下降,降幅NN>MN跃MN+S跃SN+S>SN跃CN>CN+S。CN、CN+S供氮水平下磷的吸收系数出现了负增长,CN 供氮水平下达到了416(P2O5,mg·100 g-1),下降了35.5%。整个冬春生长季渗滤液中总磷含量在2.6~12.0 mg·L-1,有机磷含量在0.4~4.1 mg·L-1,淋出液水质超过了安全水质标准。
由于磷与氮在作物吸收、利用方面有相互协助作 用,合理施用氮肥通常能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 不同水平的氮素调控影响磷素含量变化,空白和有机 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有所下降,传统处理和传统加 秸秆处理的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逐渐增高,均处于 较高的肥力水平,累积明显,但添加秸秆还田处理在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速效磷的增加。农民的传统施肥模 式下土壤磷吸收系数逐年下降明显,建议农民在以后 的种植中减少氮肥供应量及添加高碳源秸秆进行还 田,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对土壤及水体的 污染。
[1] | 刘敬娟,陈中赫. 平衡施肥技术在保护地番茄上应用[J]. 北方园艺,2002(1):21-22. LIU Jing-juan, CHEN Zhong-he.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in tomato[J]. North Horticulture, 2002(1):20-22.(in Chinese) |
[2] | 葛晓光. 我国蔬菜日光温室产业的现状与升级问题的探讨(一) —— 我国蔬菜日光温室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 温室园艺,2005(8):12-14. GE Xiao-guang. Discussion on industry status and upgrade issues of greenhouse vegetable[J]. Greenhouse Horticulture, 2005(8):12-14.(in Chinese) |
[3] | 李俊良,朱建华,张晓晟,等. 保护地番茄养分利用及土壤氮素淋失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2):126-129. LI Jun-liang, ZHU Jian-hua, ZHANG Xiao-sheng, et al. Nitrate leach-ing loss from soil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by tomato protected field[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01, 7(2):126-129.(in Chinese) |
[4] | 马文奇,毛达如,张福锁. 山东省蔬菜大棚养分积累状况[J]. 磷肥与 复肥,2000,15(3):65-67. MA Wen-qi, MAO Da-ru, ZHANG Fu-suo. Nutrients accumulation within vegetable awning(greenhouse) in Shandong province[J]. Phos-phate & Compound Fertilizer, 2000, 15(3):65-67.(in Chinese) |
[5] | Zhu J H, Li X, Christie P.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low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excessively fertilized hot pepper cropping system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5, 111(2):70-80. |
[6] | 杨赵,杨育华,支国强,等. 不同碳形态有机质对土壤氮磷流失的 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G):51-54. YANG Zhao, YANG Yu-hua, ZHI Guo-qiang,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on the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4(6G):51-54.(in Chinese) |
[7] | 朱自学,刘天学.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21-7223. ZHU Zi-xue, LIU Tian-xue. Research process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re-turning straw into field[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35(23):7221-7223.(in Chinese) |
[8] | 薛景珍,郭树范,程国华,等. 长期使用含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 及固氮菌生理群的影响[J]. 土壤通报,1995,26(3):135-138. XUE Jing-zhen, GUO Shu-fan, CHENG Guo-hua,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lorine-containing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flora and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physiological groups[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5, 26(3):135-138.(in Chinese) |
[9] | 劳秀荣,孙伟红,王 真,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 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LAO Xiu-rong, SUN Wei-hong, WANG Zhen, et al. Effect of matching use of straw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on soil fertility[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3, 40(4):618-623.(in Chinese) |
[10] | Gagnon B, Lalande R, et al. Enzyme activities following paper sludge addition in a winter cabbage-sweet corn rotation[J]. Can J Soil Sci, 2000, 80: 91-105. |
[11] | 高兵,李俊良,陈 清,等. 不同水氮管理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及 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136-140. GAO Bing, LI Jun-liang, CHEN Qing,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 yield and inorganic N in green-house tomato system[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 22(6):136-140.(in Chinese) |
[12]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05-110. BAO Shi-dan. Soil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alytical[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0: 105-110.(in Chinese) |
[13] | 胡霭堂.植物营养学(第二版) [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HUAi-tang.Plantnutrition(secondedition) [M].Beijing: ChinaAgri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2003.(in Chinese) |
[14] |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6. 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soil analysis(second edition)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6.(in Chinese) |
[15] | 国家环保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M]. 北京: 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0.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Bureau of Technical Su-pervision.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0.(in Chinese) |
[16] | 金圣爱,王恒,刘庆花,等. 山东寿光设施菜地富磷土壤磷素淋 溶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2010,41(3):577-581. JIN Sheng-ai, WANG Heng, LIU Qing-hua, et al. Phosphorus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osphorus-rich soils in protected field produc-tion in Shougua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0, 41(3): 577-581.(in Chinese) |
[17] | 赵建荣,高德才,汪建飞,等. 不同 C/N 下鸡粪麦秸高温堆肥腐熟过 程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5):1014-1020. ZHAO Jian-rong, GAO De-cai, WANG Jian-fei, et al. The high-rate composting of manure and wheat straw in different C/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1, 30(5):1014-1020.(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