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商平, 白涛, 杨健, 李彦, 杨殿林
- SHANG Ping, BAI Tao, YANG Jian, LI Yan, YANG Dian-lin
- 复式潜流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 Experiment Research on Purifying Domestic Sewage by Duplex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31(2): 190-196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10.13254/j.jare.2013.0129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8-28
2.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
2.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Ministry of Agrculture,Tianjin 300191, China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系统,以基质-植物- 微生物为载体,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 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 作用来实现对污水高效净化的生态系统[1]。在不同湿 地类型中,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于其处理效果受气温 影响较小、系统处理能力强且水力负荷高等特点[2],已 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3]。垂直流人 工湿地与表面流湿地相比,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少,但 是,易影响出水水质。当前人工湿地普遍存在着寿命 短、低温处理效果差、占地面积大等技术瓶颈。因此, 亟需采用一种新池型且能稳定运行的湿地技术来重 新考虑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国内已建成的大部分人工湿地,在投入运行后都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堵塞问题[4]。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 提出,悬浮物沉淀和有机质累积[5]是造成湿地前端堵 塞、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6]。因此,有必要针对有效减 缓湿地前端堵塞的措施进行研究。另外,多数研究是 以水平或垂直等单一流态进行湿地池型构建,而对兼 有水平-垂直流的湿地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构建了 深床体新池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7],考察其对农村生 活污水的净化效果,以实现人工湿地池型优化[8, 9, 10]和技术升级。
本试验重点研究复式潜流湿地在不同水力负荷、 曝气、季节等条件下对各类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探 讨了好氧预处理对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旨在为 人工湿地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的推广应用提供 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试装置
复式潜流湿地小试装置采用砖砌构筑,设置土工 膜防渗层,单元池尺寸(L×B×H)为4.6 m×1.7 m×1.4 m,湿地有效深度1.3 m。湿地主体采用大粒径Φ50~ 80 mm石灰岩装填,土工膜保护层及上层覆盖层采用 小粒径椎10~30 mm石灰岩。湿地所种植物主要有芦 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美人蕉(Canna glauca L.)、灯心草(Hymenachne pseudointerrupta C. Muell.)。种植密度为4~6 株·m-2,采用交错种植。试验装置结构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 |
图 1 复式潜流湿地结构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ound constructed wetlands |
![]() |
图 2 复式潜流湿地试验装置 Figure 2 The experiment apparatus of compound constructed wetlands |
试验进水取自天津市梅厂镇周庄村农户生活污 水,其水质指标如表 1所示。
试验采用连续式进水方式。先用泵抽入供液水箱 贮存,之后用流量计控制流量为试验系统所用。在水 力负荷为0.213 m3·m-2·d-1条件下试运行60 d,待植 物生长良好,出水稳定后,每隔1 d采集水样1次,监 测水质,进行去除效果的分析比较。 1.3 试验方法及分析指标
各项水质指标测试方法均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 析方法(第四版)》标准方法。具体见表 2。
本试验用的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经60 d的试运行 后达到稳定,在此期间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稳定后于 2011 年12 月初开始对系统采集水样,采样频率为一 周4 次,每月16 次,连续运行至2013 年3 月结束采 样,进行监测分析。
本试验是在相同床体结构,相同进水条件下,考 察了季节变化对湿地去除COD、NH3-N、TN 的影响, 如图 3所示。
![]() |
图 3 季节和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eason on pollutants removal |
由图 3 可知,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 NH3-N、TN 的降解效率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 律。季节变化对COD、NH3-N 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去 除率曲线总体上在冬季降至最低点,在春夏季节则有 较大幅度上升。1月份气温最低为6.9 ℃,7 月份高达 28.6 ℃,对应的COD 去除率为40.4%和87.2%。因为 进入春夏季,温度上升,植物光合作用日益加强,产氧量变大;同时微生物活性增强,对营养物质需求变大, 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污染物去除率呈上升趋 势,夏季COD 去除率最大为87.2%。秋季温度开始下 降,植物逐渐衰落,输氧能力降低,造成湿地氧浓度明 显下降,微生物活性也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系统对污 染物降解速率呈减小趋势。进入冬季后,低温下植物 和微生物活性都处于抑制状态,污染物去除率最低。 试验发现,NH3-N、TN 和COD 去除率随气温的变化 趋势基本一致。 2.2 水力负荷对系统净化能力的影响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经数月的连续进出水,运行至夏季已处于稳定期,试验选在气温为22~30 ℃的 7、8月份,试验中对进水浓度(COD 保持在120 mg·L-1 左右)采取调配的方式使之相对较稳定,有机负荷保 持在40~55 g COD·m-3范围内,其他条件不变,使湿 地连续稳定运行,对COD、NH3-N、TN 采取同步采样, 同时监测分析得到水力负荷[11]与COD、NH3-N、TN 去 除效果的关系如图 4 所示。
![]() |
图 4 水力负荷对湿地净化能力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the hydraulic loading on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wetland |
由图 4(a)可知,系统对COD 的去除效果极为显 著,各种水力负荷下的COD 去除率均在70%以上。在 水力负荷123~184 mm·d-1时,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 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系统净化能力也随之提高,这与 系统稳定运行后内部净化环境已趋成熟、湿地植物处 于生长季节等因素有关。当水力负荷为246 mm·d-1 时,COD 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原因主要是湿地系统中大部分有机物首先被植物根系、 填料表面生物膜吸附,继而被微生物逐步降解;随水 力负荷升高,部分吸附在生物膜表面的有机物未被降 解即随出水带出,故使COD 去除率下降。
由图 4(b)可知,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也比较 显著,其中最高为77.3%,最低为55.3%,平均去除率 达65%以上。NH3-N 开始时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 高而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下降。由于水力负荷 较小时,污水在湿地系统内停留时间较长,硝化菌因 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处于弱势,从而抑制了硝化 作用,导致去除率不高。而水力负荷过大时,水力停留 时间过短,无法达到硝化菌的世代时间,部分硝化菌 易随水流带出系统[12],从而抑制了硝化作用,使氨氮 去除率下降。
由图 4(c)可知,湿地系统对TN 去除率随水力负 荷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水力负荷的增加,水力停留时 间缩短,减少了污水在系统内的反应时间,而造成TN 去除效果下降。表明人工湿地对TN 的去除需要较长 停留时间,尤其是在低碳源情况下,TN 去除率可能和 反硝化速率[13]有关。 2.3 曝气方式对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去除效率很大程度上受湿地中DO 水平的影响[14]。曝 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式潜流湿地的溶氧水平。本 试验以预曝气、厌氧水解酸化、空白对比分析其对整 个湿地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图 5为湿地系统进水流 量为80 L·h-1时,不同曝气方式对系统净化效果影响 的对比关系曲线。
![]() |
图 5 曝气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Figure 5 Effect of aeration on purification effect of wetland |
由图 5(b)可知,在相同的水力负荷(80 L·h-1)条 件下,采用好氧曝气处理时湿地对COD、NH3-N、TN、 TP 的平均去除率均高于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特别 是好氧条件下,对NH3-N、TN 平均去除率大幅度高于 厌氧条件,曝气预处理的NH3-N 去除率为77.5%,TN 去除率为62.1%。同时指出,曝气预处理的COD 平均 去除率为91.2%,TP去除率为72.8%,比厌氧预处理 分别高出10%和30%。从本试验得出的结论看,采用 预曝气处理明显优于厌氧水解酸化处理。 2.4 正交试验分析
复式潜流湿地兼有水平和垂直流2 种流态,影响 其处理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物理、生化、水力学 等因素以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本试验讨论和研究温 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三者的关系和对湿地净 化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优化参数提高对湿地的处理 能力。
试验进水水质指标如下:pH值7.0~7.4;COD 128~ 164 mg·L-1;SS 220~260 mg·L-1。试验采取连续进水, 其他环境条件不变,结果分析如表 3和图 6所示。
![]() |
![]() |
图 6 K与A、B、C三因素的关系图 Figure 6 Diagram of the three factors A,B,C and K |
从图 6可看出,三因素中对出水COD 影响最大 的是水力负荷,影响最小的是水力停留时间。根据表 3 中各因素的极差R,影响复式潜流湿地净化过程中 出水COD 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是:水力负荷寅温 度寅水力停留时间。从表 3 可见,4 个试验中出水 COD 最低的操作条件是A2B2C1。即最佳运行条件是温 度28.6 ℃、水力负荷0.184 m3·m-2·d-1、水力停留时间 2.4 d。 3 讨论
复合人工湿地可以实现人工湿地优势互补,从而 增强了污水的处理效果,但许多研究仍基于不同湿地 单元间的串联或并联等组合方式,然而在同一床体结构内实现水平流和垂直流态的复合还很少见,尤其是 利用深床体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在 国内还未见报道。
表 4 列举了复式潜流湿地和国内外不同类型人 工湿地对各类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相关数据。由表 4 可 知,不同湿地构型和运行方式使得湿地对污染物的去 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鄢璐等[15]研究的试验数据说明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正常运行时 COD 去除率达>70%,7、8 月份效果最佳约为90%。任珊珊等[16]研究了厌氧-人工潜流型湿地工艺处理农 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 去除效果,对COD、NH3-N 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分别可 达71.7%和73.8%。刘志平等[17]利用复合垂直流-水平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进行 研究,其CODCr、TN、NH3-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64.7%、40.2%、54.3%,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也有人统计了国外 104 座潜流湿地进水:140 mg·L-1 出水:24 mg·L-1,SS 去除率为82.9%;对氨氮去除率平均30%~40%[18];Jan Vymaza[19]总结了捷克约100 座人工湿地近10 年的运 行情况指出,湿地BOD5平均去除率为88.0%,总氮为 41.6%。对国内70 座表面流湿地统计结果为进水49 mg·L-1,出水17 mg·L-1,SS去除率65.3%;氨氮平均去 除率跃50%[18]。
![]() |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对污 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净化效果,处理效果较稳定。在系 统稳定运行期间,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1.2%,比刘 志平等人[17]研究的复合人工湿地高出26.5%,其出水 水质基本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TN、NH3-N 平均去 除率可达到62.1%和77.5%,比常规人工湿地平均高 出20%左右。因为该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下层有一定深 度的厌氧空间,为反硝化菌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适于 湿地前置反硝化,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湿地对TN 的去 除效果。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兼有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种流 态的一种新池型,在床体深度上有其优势,比较发现, 常规潜流人工湿地深度一般在0.6~0.8 m 之间,而复式潜流人工湿地深度可达到1.2~1.6 m。在一般潜流 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深度,既节省了占地面积,又节约 了工程费用,降低了投资和运行费。在维护上定期清 理即可。
然而,该小试试验中湿地净化污水与实际应用中 相比有一定差距,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 以解决,尤其是湿地系统运行期间因悬浮物沉淀和有 机质累积而出现的去污效果变差、湿地寿命缩短等。 为此,深入开展利用渗透系数、干化物质量等堵塞机 理方面的量化研究工作,并建立数学模型了解其运行 机理,仍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结论
(1)复式潜流人工湿地对COD、NH3-N、TN 的降解 效率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尤其对 COD、NH3-N 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去除率曲线总体上 在冬季降至最低,在春夏季节则有较大幅度上升。夏 季对COD、NH3-N 去除率最大可达87.2%和68.9%。 深床体池型冬季低温条件下对各类污染物仍有20% 以上的去除率。
(2)试验发现水力负荷对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净化能力有明显影响。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对各类 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不同,当水力负荷为184 mm·d-1 时,COD 去除率最大为84.9%。
(3)复式潜流人工湿地在水力负荷为184 mm·d-1 条件下,COD、NH3-N 去除率最大分别可达87.2%、 68.9%。最佳运行条件是气温28.6 ℃、水力负荷0.184 m3·m-2·d-1、水力停留时间2.4d,出水水质达(GB18918— 2002)一级A标准。
[1] | 吴树彪,董仁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与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2008 (8):11-15.WU Shu-biao,DONG Ren-ji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n sewage treat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J].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2008 (8):11-15.(in Chinese) |
[2] | 吴振斌,徐光来,周培疆,等.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氮的去除效果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 (4):134-137.WU Zhen-bin,XU Guang-lai,ZHOU Pei-jiang,et al. Removal effects of nitrogen in 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ewage treat-ing system[J]. Journal of Agro Environment Science,2004 (4):134-137.(in Chinese) |
[3] | 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0.WANG Shi-he. Constructed wetland treat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7:1-10.(in Chinese) |
[4] | USEPA.Subsurface flower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M]. Washington DC:USEPA,1993. |
[5] | 杜中典,崔理华,肖乡,等. 污水人工湿地系统中有机物积累规律与堵塞机制的研究进展[J]. 农业环境保护,2002 (5):91-93.DU Zhong-dian,CUI Li-hua,XIAO Xiang,et al. Advance in regularity of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logging mechanism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J].Agro-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2 (5):91-93.(in Chinese) |
[6] | 詹德昊,吴振斌,徐光来.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有机质积累与基质堵塞[J]. 中国环境科学,2003 (5):10-14.ZHAN De-hao,WU Zhen-bin,XU Guang-lai.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substrate clogging in integ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3 (5):10-14.(in Chinese) |
[7] | 居文钟, 李士荣, 商平, 等.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国.ZL201010598743. 5[P]. 2010-12-21 [2011-03-30].JU Wen-zhong, LI Shi-rong, SHANG Ping, et al. Duplex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China. ZL201010598743. 5[P]. 2010-12-21[2011-03-30].(in Chinese) |
[8] | 肖恩荣,梁威,吴振斌.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强化技术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 (7):118-123.XIAO En-rong,LIANG Wei,WU Zhen-bin. Studies of augmentation technologie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J].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2006 (7):118-123.(in Chinese) |
[9] | 夏宏生,蔡 明,向欣. 人工湿地优化设计研究[J]. 人民黄河, 2008(7):56-58.XIA Hong-sheng, CAI Ming, XIANG Xi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J]. Yellow River,2008 (7):56-58.(in Chinese) |
[10] | 邓欢欢,葛利云,顾国泉,等.水平潜流和组合人工湿地水处理研究进展[J].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 (2):6-9.DENG Huan-huan, GE Li-yun, GU Guo-qua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on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and hybrid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for water treatment[J]. 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2007 (2):6-9.(in Chinese) |
[11] | 韩耀宗. 不同水力条件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HAN Yao-zong. The effect study on nitrogen removal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under different hydraulic conditions[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
[12] | 张荣社,李广贺,周琪,等.潜流人工湿地负荷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6 (2):63-66.ZHANG Rong-she,LI Guang-he,ZHOU Qi,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ading rates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ectiveness in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6 (2):63-66.(in Chinese) |
[13] | 张甲耀,夏盛林,邱克明,等. 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氮去除及氮转化细菌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9 (3):101-105.ZHANG Jia-yao, XIA Sheng-lin, QIU Ke-ming, et al. Nitrogen removalby a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and nitrogen-transformation bacteri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 (3):101-105.(in Chinese) |
[14] | 彭青林,敖洁,曾经. 水生植物塘中的溶解氧变化及对污水处理研究[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80-82.PENG Qing-lin, AO Jie,ZENG Jing. Study on dissolved oxygen and treatment on wastewater in aquatic-plant pond[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Natual Science, 2004 (1):80-82.(in Chinese) |
[15] | 鄢璐,王世和,黄娟,等.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J]. 电力环境保护,2005,21 (4):53-55.YAN Lu, WANG Shi-he, HUANG Juan,et al. Study on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J].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5,21 (4):53-55.(in Chinese) |
[16] | 任珊珊,薛帅征,崔朝峰,等. 厌氧-人工潜流型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J]. 给水排水,2013 (S1):161-164.REN Shan-shan, XUE Shuai-zheng, CUI Chao-feng,et al. Anaerobic-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sewage[J].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13 (S1):161-164.(in Chinese) |
[17] | 刘志平,李国婉,范家豪,等. 复合人工湿地对新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13 (13):244-246.LIU Zhi-ping, LI Guo-wan, FAN Jia-hao, et al. Purifying effect of the domestic sewage in new countryside by integrated constructed wetland[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13):244-246.(in Chinese) |
[18] |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等.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 (6):89-93.BAI Xiao-hui,WANG Bao-zhen,YU Min, et al.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china[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 E. & Architecture,1999 (6):89-93.(in Chinese) |
[19] | Jan Vymaza. The use of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Czech Republic: 10 years experience[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8:633-646. |
[20] | 涂盛辉,万金保,曾艳,等. 负荷及温度对人工湿地去除有机物的影响[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 (4):313-316.TU Sheng-hui,WAN Jin-bao,ZENG Yan,et al. Influence of load and temperature on contamination removal in constructed wetland[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09 (4):313-316.(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