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罗付香, 林超文, 涂仕华, 庞良玉, 张建华, 罗春燕, 朱波, 朱永群
- LUO Fu-xiang, LIN Chao-wen, TU Shi-hua, PANG Liang-yu, ZHANG Jian-hua, LUO Chun-yan, ZHU Bo, ZHU Yong-qun
- 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 Effect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 Modality on Soil Nutrient Loss of Sloping Land in Rainy Season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6): 91-95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7-09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要,从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 逐年迅速增加,不合理的施肥不仅没有带来增产,反 而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和水体污染[1, 2, 3]。据估算,2002 年我国农田化肥氮(2 47l 万t)通过损失进入环境,影 响环境质量的数量达到471.8 万t[4]。因此,深入系统 地研究氮肥对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通量的 影响,对土壤养分流失控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具有 重要意义。
紫色丘陵区是四川盆地的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 量相对较大,但由于紫色土土层浅薄,土壤质地轻,土 壤发育浅、结构差,土壤保水能力低,土壤饱和渗漏率 大(可达2~3 mm·min-1),土壤下渗水量很大[5],且该区 降水集中[6],因此该区农田水土流失严重[7, 8],农田养分 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很大。近年来,不少学者针对紫色 土坡面的侵蚀产沙和养分随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规 律及影响因素做过一些研究[9, 10]。但前人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耕作方式、施肥方式、雨强、坡度及氮肥运筹等 因素对养分流失的影响方面[11, 12, 13, 14]。有关氮肥形态对养 分损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15, 16],将氮肥形态和覆 盖对养分流失通量、途径等结合起来研究的较为鲜 见。为此,本文以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 降雨的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和覆盖对坡耕地雨季土壤 径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以期为提高 土壤氮肥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本试验布设在长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沟小支流 的响水滩上段,属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松涛镇的响 水村,供试土壤为遂宁组母质发育的紫色土红沙土, 试验实施时的土壤养分含量为:pH7.9,有机质9.2 g· kg-1,全氮0.53 g·kg-1,全磷0.69 g·kg-1,全钾24.9 g· kg-1,碱解氮42.0 mg·kg-1,有效磷3.0 mg·kg-1,有效钾 90.2 mg·kg-1。 1.2 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玉米成单18 号,以覆盖处理为主因素 (A),A1为无覆盖,A2为地膜覆盖,氮肥形态为副因 素(B),B1 为铵态氮(碳酸氢铵),B2 为硝态氮(硝酸 钙),B3 为酰胺态氮(尿素),B4 为缓控释氮(缓控释 氮肥为高分子材料包衣,由Agrium 公司提供),共计 8 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 次,共24 个小区,小区面 积8 m2,(坡长4 m,宽2 m),玉米于2011 年4 月1 日播种,8 月5 日收获,种植方式是距小区两边65 cm 处各种1 行玉米,顺坡起垄,垄高10 cm,株距25 cm, 每行16株,共32 株,种植密度为42 000 株·hm-2。在 玉米播种后采用全垄覆盖的方式进行地膜覆盖,氮肥 采用基肥:苗肥:拔节肥:攻苞肥=1:2:2:5 方式,磷肥用 过磷酸钙,钾肥用氯化钾都采用基肥的方式施用,地 膜覆盖或者不覆盖条件下施肥方式均为兑水窝施,每 个小区的具体施肥量见表 1。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的方法进 行研究,小区坡度为10°,小区面积8 m2(坡长4 m,宽 2 m),小区四周用砖砌成,下垫面用混泥土,土层厚度 60 cm,土壤底部保持与土面相同坡度收集壤中流于 小区底部下端,小区坡面下部用集流装置收集地表径 流。 1.4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
每次自然降雨产流后,测定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径 流量、径流中的泥沙含量以及径流池中的泥沙含量, 并分别取样分析径流中总溶解性氮(TDN)、总溶解性 磷(TDP)和总溶解性钾(TDK)的含量。总溶解性氮的 测定用铁粉还原凯氏定氮法,总溶解性磷的测定用钼 锑抗比色法、总溶解性钾的测定用火焰光度法[17]。 1.5 数据统计
养分流失通量:根据每次自然降雨的地表径流和 壤中流量乘以相应的流失浓度;试验数据处理:采用 Excel 2003 和DPS 6.55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间降雨特证
试验期间(2011 年4 月1 日—2011 年9 月18 日)降雨总量640.5 mm,降雨日29 d,最大单次降雨 量100 mm(2011 年7 月29 日),单次雨量30 mm 以 上的降雨7 次,产生径流的降雨7 次。玉米季生长季 (2011 年4月1日—2011年8 月5 日)降雨量468.95 mm,降雨日24d,攻苞肥施用后第一次产生径流的时间 是2011 年7 月29 日,相距攻苞肥施用时间近1 个半月,最大单次降雨量100 mm(2011 年7 月29 日),单 次雨量30 mm 以上的降雨4 次,产生径流的降雨5 次。 2.2 氮肥形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氮肥形态对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见 表 2。
从表 2 可看出,各处理均表现为地表径流大于壤中 流,其中不同氮肥形态对地表径流深的影响不显著,对 壤中流深、径流总深、地表径流深/ 径流总深(%)和土 壤侵蚀的影响显著,其中地膜覆盖条件下壤中流铵态 氮肥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膜覆盖条件下硝态氮 肥处理径流总深显著低于无覆盖条件下酰胺态氮肥 处理,地膜覆盖条件下铵态氮肥处理地表径流/径流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无论是在地膜覆盖还是不覆盖的 情况下均是缓控释肥处理土壤侵蚀量最低。
从表 2可看出,地膜覆盖对地表径流、壤中流、总 径流深、地表径流深/径流总深和侵蚀总量影响不显著, 但是不同氮肥形态表现不同,地膜覆盖铵态氮肥处理 壤中流较无覆盖条件铵态氮肥处理壤中流大 105.60%,差异达显著水平,无覆盖条件下铵态氮肥处 理地表径流深/径流总深较地膜覆盖条件下铵态氮肥 处理地表径流深/径流总深大19.86%,差异达显著水平。 2.3 氮肥形态对径流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
氮肥形态对径流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见表 3。
从表 3中可以看出,氮素流失表现为壤中流流失 浓度大于地表径流流失浓度,而磷和钾的流失浓度则 表现为地表径流大于壤中流流失浓度,其中壤中流氮 素流失浓度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浓度的近3~15 倍, 说明土壤径流中磷和钾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 而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壤中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磷和钾易于吸附于土壤颗粒上,难于移动,而氮易 于随水土流失。
从表 3中可以看出,对于地表径流而言,氮、磷和 钾素流失浓度均表现为地膜覆盖大于无覆盖,对于壤 中流而言,氮素和磷素流失浓度表现为无覆盖大于地 膜覆盖,钾素流失浓度表现为地膜覆盖大于无覆盖, 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从表 3中可以看出,氮肥形态对地表径流磷和钾 以及壤中流氮和钾流失浓度影响显著,对地表径流氮 素和壤中流磷素流失浓度影响不显著,对于地表径流 而言,在无覆盖条件下硝态氮肥处理的全氮流失浓度 最低,较铵态氮肥全氮流失浓度低56.54%,缓控释肥 处理的全磷流失浓度最低,较酰胺态氮肥全磷流失浓 度低35.40%;地膜覆盖条件下,硝态氮肥处理全氮和 全磷流失浓度最大,缓控释肥处理全钾流失浓度显著 高于酰胺态氮肥处理。对于壤中流而言,无覆盖条件 下硝态氮肥处理全氮流失浓度最低,较酰胺态氮肥处 理全氮流失浓度低52.19%,地膜覆盖条件下缓控释肥 处理氮、磷和钾流失浓度最低,分别较铵态氮肥处理 氮、磷和钾流失浓度低35.25%、35.29%和58.10%。 2.4 氮肥形态对径流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
从表 4和表 5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地表径流还是 壤中流均表现为氮素流失量大于钾素流失量大于磷 素流失量,其中壤中流氮素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71.3%,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的约3倍,且差异达显 著水平;磷和钾流失量均表现为地表径流大于壤中流 中流失量,其中壤中流磷和钾的流失量仅占总流失量 的6.36%和8.85%,且地表径流磷和钾的流失量分别 是壤中流磷和钾流失量的近15 倍和10 倍,差异达显 著水平,说明氮素流失以壤中流为主,磷和钾的流失 以地表径流为主。
从表 4 可以看出,对于地表径流、壤中流和总径 流而言,地膜覆盖总氮和总钾的流失量大于无覆盖总 氮和总钾的流失量,而总磷的流失量则表现为地膜覆 盖小于无覆盖条件,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从表 4 可以看出,氮肥形态对壤中流的氮、磷和 钾以及地表径流和总径流的氮流失量影响达显著水 平,而对地表径流和总径流的磷和钾流失量影响未达 显著水平,在无覆盖条件下,各肥料处理氮素流失量 顺序表现为,酰胺态氮肥>铵态氮肥>缓控释肥>硝态 氮肥,其中硝态氮肥和缓控释肥氮素流失量分别较酰 胺态氮肥处理氮素流失减少40.86%和35.26%,地膜 覆盖条件下,各肥料处理氮素流失量顺序表现为,铵 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硝态氮肥>缓控释肥,其中缓控 释肥处理氮素流失量较铵态氮肥氮素流失量减少 59.60%,说明在地膜覆盖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无覆 盖条件下施用硝态氮肥或者缓控释肥均能够一定程 度降低氮的流失量。 3 讨论
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一般有2 个主要途径,一是随 地表径流水相和沉积物相的横向迁移;二是随水分下 渗形成的纵向迁移,即养分的淋失。本研究表明,全氮 的流失浓度和流失量均较大,全氮的流失浓度在 2.66~39.01 mg·L-1 之间,流失量在11.21耀27.75 kg· hm-2之间,其中壤中流氮素流失浓度是地表径流氮素 流失浓度的近3耀15 倍,壤中流氮素流失量占总径流 流失量的71.3%,再次证明紫色土农田氮的损失途径 主要是壤中流[18];全钾的流失浓度在1.32耀5.55 mg·L-1 之间,流失量在4.40~6.82 kg·hm-2之间,且地表径流 钾量是壤中流钾流失量的近10 倍,可能是因为钾肥 主要施在地表,易随地表径流移动,难于向下移动;全 磷的流失浓度和流失量均很低,其中流失浓度在 0.17~1.23 mg·L-1之间,流失量在1.27~2.21 kg·hm-2 之间,且地表径流磷流失量是壤中流磷流失量的近 15 倍,这主要是因为磷容易被土壤固定,在土壤中不 易移动,说明氮素流失以壤中流为主,磷和钾的流失 以地表径流为主。
前人研究表明,地膜覆盖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 径流总量、土壤侵蚀量以及氮、磷和钾素流失量[19, 20], 本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减少地表径流、壤中流、土壤侵 蚀以及磷素的流失量,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9, 20],但是 覆盖对不同氮肥形态处理的氮素流失影响差异较大, 对于酰胺态氮肥和缓控释肥而言,覆盖处理降低氮素 流失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9, 20],其中酰胺态氮 肥处理地膜覆盖壤中流氮素流失浓度和总径流氮素 流失量较不覆盖处理分别降低40.40%和29.32%,且 对壤中流流失浓度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主要是因为地膜将玉米施肥穴覆盖后,减少了雨水对施肥穴的直 接冲刷,有效地降低了壤中流氮素的流失量,从而有 效地降低氮素的流失,说明在生产中为有效控制酰胺 态氮肥处理的氮素流失,通过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 方法;但是对于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而言,地膜覆盖 增加其氮素流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需要从土壤物 理化学特性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加以研究。
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氮肥品种对氮素流失量有显 著影响,施用碳酸氢铵和普通尿素的小区全氮、铵态 氮和硝态氮的流失量较大,而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则可 以显著降低氮素流失量[15],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不覆 盖情况下各肥料处理径流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酰胺 态氮肥>铵态氮肥>缓控释肥>硝态氮肥,其中硝态氮 肥处理氮素流失较酰胺态氮肥处理氮素流失低 40.86%,地膜覆盖条件下各肥料处理径流中氮素流失 顺序表现为: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缓控 释肥,其中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流失量较铵态氮肥氮素 流失量减少59.60%。引起硝态氮肥(硝酸钙)处理氮 流失低的原因可能是钙的引入,因为钙是偶联胞外信 息与胞内生理反应的第二信使物质,钙浓度的提高促 进了NO3-的吸收、同化[21, 22]。同时由于玉米对NO3-的 吸收高于NH4+[23],引起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氮素流 失大的原因可能是径流产生时间间隔,在距攻苞肥施 用近1个半月后的2011 年7月29 日才产生径流,此 时施入土壤中的氮肥大部分已被玉米充分吸收,此时 流失的氮主要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由于铵态氮和 尿素易于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造成铵态氮和尿素处 理的氮素流失严重。 4 结论
土壤径流中磷和钾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 而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壤中流,地膜覆盖降低酰 胺态氮肥壤中流氮流失浓度,不覆盖情况下各肥料 处理径流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酰胺态氮肥>铵态 氮肥>缓控释肥>硝态氮肥,施用硝态氮肥氮素流 失量最低,较施用酰胺态氮肥氮素流失少40.88%;地 膜覆盖条件下各肥料处理径流中氮素流失顺序表现 为: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缓控释肥,施 用缓控释肥氮素流失量最低,较施用铵态氮肥氮素流 失少59.62%,说明在四川紫色丘陵区为了控制水土 养分流失,在肥料形态的选择上,在无覆盖条件下以 施用硝态氮肥较好,在地膜覆盖条件下以施用缓控释 肥较好。
[1] | 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 土壤与环境,2000,9 (1):1-6. |
[2] | 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 生态学报,2002,22 (3):291-299. |
[3] | 庄舜尧,孙秀廷.肥料氮在蔬菜地中的去向及平衡[J]. 土壤,1997,29(2):80-83. |
[4] | 朱兆良,孙 波,杨林章,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 科学导报,2005,23 (4):47-51. |
[5] | 李仲明,唐时嘉,张先婉. 中国紫色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 |
[6] | 张建华. 紫色丘陵土壤保护示范区气候资源及评价[J]. 土壤农化通报,1992,7 (1-2):96-104. |
[7] | 庞 庆,王益谦.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及其面源污染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中国环保产业,2004 (6):17-19. |
[8] | 杨文元,张 奇,张建华,等. 紫色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 (2):23-28. |
[9] | 傅 涛,倪九派,魏朝富,等.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 (1):71-74. |
[10] | 许 峰,蔡强国,吴淑安,等. 等高植物篱控制紫色土坡耕地侵蚀的特点[J]. 土壤学报,2002,39 (1):71-80. |
[11] | 康玲玲,朱小勇,王云璋,等. 不同雨强条件下黄土性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J]. 土壤学报,1999,36 (4):536-543. |
[12] | 马 琨,王兆骞,陈欣,等.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3):16-19. |
[13] | 林超文,陈一兵,黄晶晶,等.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 (10):2241-2249. |
[14] | 郭 智,周 炜,陈留根,等.氮肥运筹和少免耕对麦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1,20 (8-9):1253-1258. |
[15] | 张秀玮,李光宗,董元杰,等.不同氮肥对侵蚀坡面土壤氮素流失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 (2):45-48. |
[16] | 纪雄辉,郑圣先,鲁艳红,等.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的双季稻田表层水氮素动态及其径流损失[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 (12): 2521-2530. |
[17]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25-195. |
[18] | 林超文,庞良玉,罗春燕,等. 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9,29 (10):5552-5560. |
[19] | 林超文,罗春燕,庞良玉.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0,30 (22):6091-6101. |
[20] | 段 亮,段增强,常 江.地表管理与施肥方式对太湖流域旱地氮素流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 (3): 813-818. |
[21] | Sung F J M, Lo W S. Growth responses of rice in ammonium based nu-trient solution with wariable calcium supply[J]. Plant and Soil, 1990,125 (2):239-224. |
[22] | 伍素辉,孙晶晶,徐 广.硝酸钙对小麦叶片氮素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1999,19 (2):53-55. |
[23] | Schortemeyer M, Fell B,Stamp P. Root morphology and nitrogen up-take of maze simultaneously supplied with ammonium and nitrate in asplit-root system[J]. Annals of Botany, 1993,72:10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