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段丽杰
- DUAN Lijie
- 牛粪与秸秆协同好氧堆肥过程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 Vari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of Cow with Straw Aerobic Composting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5): 58-62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5-10
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畜禽粪便所带来的环 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能否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的 污染,使之资源化、无害化,已经关系到畜禽养殖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畜禽粪便作为肥料利用是 世界各国常用的处理畜禽粪便的传统方法,好氧堆肥 则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20 世纪二三十年 代,世界各国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堆肥化技术进行了较 系统的规模化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世纪四 五十年代,堆肥技术发展迅猛,国际上出现了机械化 较强的立式移动式搅拌发酵装置。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随着堆肥对象中成分的复杂化,堆肥技术进入了 一个低谷发展阶段,一度被土地填埋和焚烧所取代。 进入20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人们认识到填埋和焚 烧所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堆肥技术再次被人们所重 视[1]。国外对于堆肥技术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对现代快 速好氧堆肥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对堆肥技术的研究 内容主要集中在堆肥工艺条件、影响因素等应用效果 方面,堆肥制作中复杂的物质转化规律及生物化学性 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主要是在实 验室的模拟条件下进行[2]。另外,普通的堆肥处理方法 存在占地面积大、不能完全控制臭气、发酵时间长等 缺点[3, 4, 5]。本研究与传统的堆肥方式不同之处为牛粪以 连续添加的方式进行适时的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 处理。该技术对养殖场随时产生的畜禽粪便能做到及 时有效的处理,且反应终结产物中养分含量提高,是 可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处理的畜禽粪便主要是取自长春市某庭院 的牛粪,调理剂采用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和稻草,其中秸秆粉碎粒度为长平均7~13 mm,宽平均5~9 mm, 稻草粉碎后长平均5~15 mm,宽平均1~3 mm。试验物 料的理化性质见表 1。
试验设E1、E2 两个处理,分别选择碳氮比值比 较高的玉米秸秆屑与稻草屑为调理剂与牛粪分别进 行好氧处理,即玉米秸秆+牛粪(E1),稻草+牛粪 (E2)。稻草作调理剂的试验周期为15 d,玉米秸秆作 调理剂的试验周期为12 d。试验初始,各组均按以下 程序进行,向反应器投入5 kg 调理剂,将湿度调节至 50%~70%。以玉米秸秆为调理剂的处理E1,在试验运 行的1~6 d向反应装置内投加牛粪10 kg,7~11 d则 投加5 kg,第12 d时将反应物料全部取出;以稻草秸 秆屑为调理剂的处理E2,处理周期为15 d,在试验运 行的1~6 d向反应装置内投加牛粪10 kg,7~14 d则 投加5 kg,第15 d时将反应物料全部取出。同时测定 物料的温度、有机质、pH 值、总氮、总磷、总钾、总碳、 湿度及腐植酸等指标,研究各指标的变化趋势。 1.3 样品的分析测定
试验过程中要测定物料中各指标随反应时间的 变化情况,测定方法严格按国家标准测定方法测定, 具体操作如下:
温度:早、中、晚利用温度计在物料中多点测定 后,取平均值。
有机质:称取烘干粉碎样品1 g 左右于坩埚中, 置于550~600 ℃马福炉中,灼烧2.5~3 h,至灰化完 全,其减重即为有机质含量。
pH 值:称取试样2.5 g,加15 mL 无CO2 水,经3 min振荡后静置20 min固液分层后,用pH计测定。
总氮(TN):试样经湿法消煮后,用凯氏定氮仪测 定其含氮量。
总碳(TC):利用全自动元素分析仪(VrioEL elemental analyzer ,德国产)进行测定。
总钾(K2O):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20FS, 美国产)进行测定。
总磷(P2O5):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CP,美国黎曼公司产)进行测定。
腐植酸:碱提取-重铬酸钾氧化法。
水分含量:从已剔除杂物的物料中多点取样,用 台秤称重,记载其数据,将其放入105 ℃的恒温干燥 箱中烘6 h 左右,后放入干燥器中20~30 min,使冷却 至室温,称重。再烘2 h,冷却,称至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变化情况
对于微生物作用而言,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和 减量化处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反应过程中,温度控 制的目标是使堆肥无害化和稳定化,其变化反映了物 料内微生物的活性变化,同时还反映处理过程所达到 的状态。研究表明,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55~60 ℃ 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最为活跃[6, 7, 8, 9]。堆肥中的有机质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合成,同时分解 为CO2和H2O,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促使物料温 度上升[10]。并且此装置具有加热以及控温功能,随着 粪便的加入,微生物的活动促使物料温度继续上升, 装置的控温设备可将物料的温度控制在70 ℃以下。 图 1为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 |
图 1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 |
堆肥原料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好氧堆肥反应速 度的快慢,影响堆肥的质量,甚至关系到好氧堆肥工艺的成败,因此,堆肥中水分的过程控制十分重要。在 堆肥期间,微生物需要一个水环境作为媒介才能完成 对有机质的生物降解。试验过程中水分基本控制在 46%~57%。图 2为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水分变化。
从图 2 可以看出,2 个处理在反应初始时,物料 的水分被调节到50豫左右,虽然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微 生物的作用产生大量的热,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 搅拌作用而挥发,但同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会产生水 分,以及随着每日定量地添加含水率较高的新鲜牛 粪,水分含量基本都维持在40%~60%,满足了微生物 生长的条件。
![]() |
图 2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水分变化 |
在堆肥过程中,pH 值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 变化,因而pH 值也是提示堆肥分解过程的标志。适 宜的pH值可使微生物有效地发挥作用,而pH 值太 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进而就不能 最大地发挥降解有机物质的能力,影响堆肥的效率[11]。 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pH值变化情况如图 3所示。
![]() |
图 3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pH值变化 |
由图 3 可以看出,2 个处理的pH 值在初始时均 较高达到了碱性阶段。导致pH值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在反应初期,由于试验设备具有定时搅拌功能,使物 料供养充分,有机酸来不及累积而转化为CO2和H2O 释放,而蛋白质不断降解产生氨态氮,造成pH 值的 升高[12],另外含氮物质逐渐被分解产生NH3,因此2 个处理的pH值在反应初始时就达到碱性水平。2 个 处理在添加牛粪的阶段由于微生物的数量每日增加, 导致pH 值波动较为明显,但在减少添加粪便重量的 后几日pH值则表现为相对稳定。2 个处理在反应过 程中pH值的变化均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2.4 有机质变化情况
研究表明,堆肥中最合适的有机质含量约为40%~ 60%[13]。当物料的有机质含量高于80豫时,堆体温度 上升缓慢,可能出现厌氧状态,堆肥无害化效果差,其 原因是物料中有机质含量高,反应过程中需要较大的 需氧量,加上过大的含水量也影响反应过程中的通风 供氧效率,从而达不到好氧运行的要求,导致低温和 厌氧发酵,影响堆肥化的进程[14]。以玉米秸秆屑和稻 草秸秆屑为调理剂的各组处理过程中,有机质含量变 化具体情况见图 4。
![]() |
图 4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有机质含量变化 |
从图 4 可以看出,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有机 质含量都表现出下降趋势。以玉米秸秆屑为调理剂处 理牛粪的E1,有机质含量由初始的78.49%下降到 55.96%,有机质的总降解率为28.70%;而以稻草屑为 调理剂处理牛粪的E2 中,有机质含量由初始的 78.07%降解到63.75%,总降解率达到18.34%。从以 上数据分析可见,以玉米秸秆屑为调理剂处理的E1, 由于玉米秸秆屑含有较高的纤维素、淀粉、脂类和蛋 白质,在细菌、真菌、放线菌的联合作用下,其能量的 可利用性和释放速度就较高,加之玉米秸秆屑其本身 多孔隙的物理性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更好的好氧环 境,加快了对玉米秸秆屑的降解速度,因此在减量化 处理过程中其有机质降解程度明显高于以稻草为调 理剂的E2。 2.5 C/N 变化情况
好氧堆肥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和合成细胞的过 程中,需要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以碳、氮为最多。微生物对碳、氮的需要是有区别的,碳是微生物的 能源,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氮是构成微生 物细胞的物质,用于细胞繁殖。根据对微生物活动的 平均计算结果,可知微生物每合成一份体质碳素,要 利用约4 份碳素作为能量,如以细菌为例,细菌的碳 氮比为(4~5):1,而合成这样的体质细胞还要利用16~ 20 份碳素来提供合成作用的能量,所以它们生长繁 殖时所需要的碳氮比是(20~25):1,真菌的碳氮比是 10颐1,所以堆肥过程最佳的碳氮比为(25~35):1。如果 碳氮比超过40:1,可供消耗的碳素过多,氮素养料相 对缺乏,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发展受到限制,有机物 分解的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若碳氮比低于20:1, 可供消耗的碳素少,氮素养料相对过剩,则氮将变成 铵态氮而挥发,导致氮元素大量损失而降低肥效。2 个处理的C/N 比值变化情况如图 5所示。
![]() |
图 5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C/N 比值变化 |
由图 5的C/N 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明,碳氮 比随反应进行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 致,由于碳一方面是微生物生长的能源而被消耗掉 (以CO2形式释放),另一方面又是合成细胞的重要原 料而减少;氮虽然存在以NH3形式挥发而损失,但大 部分还是用于微生物细胞的合成而留在物料中。因 此,随着反应的进行,碳氮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2.6 腐植酸变化情况
腐植酸总量包括游离态的腐植酸以及钙镁离子 络合的结合态腐植酸,后者不溶于碱液,但采用焦 磷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液浸提,则可将大部分结合态 的腐植酸转化为可溶性的腐植酸盐。在堆肥进程中, 物料中的有机质经微生物的作用被降解的同时,也伴 随着腐植化过程[15]。在试验过程中,总腐植酸的含量 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相似,同样均呈现下降 趋势。
由图 6可见,以玉米秸秆屑为调理剂处理牛粪的 E1,腐植酸总量由初始的40.85%下降到35.01%,下降幅度为14.30%;以稻草秸秆屑为调理剂处理牛粪 的E2,腐植酸总量由初始的40.97%下降到35.77%, 下降幅度为12.69%。总腐植酸含量的降低,表明堆体 腐植酸在微生物作用下处于合成与分解,同时由于微 生物分解有机质和腐植酸释放大量的热,使得物料温 度呈上升趋势。
![]() |
图 6 2个处理反应过程中腐植酸含量变化 |
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养分含量即氮、磷、钾的 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变化情况见图 7、图 8。由图 7、 图 8 中总氮的变化情况可知,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 可能存在硝态氮的反硝化,后期均存在氮损失。2 个 处理的最终反应物均有较大的提高,完全达到了农用 标准,详见表 2。
![]() |
图 7 试验E1 中养分含量变化情况 |
![]() |
图 8 试验E2 中养分含量变化情况 |
家畜粪便作为有机肥直接施用,其最大的障碍是 含水量高、恶臭、不便运输。本试验中2个处理都是围 绕畜禽粪便的减量化及脱水、干燥与除臭的技术路线 所进行减量化处理的研究。试验过程中处理牛粪总重 量及反应最后剩余物湿重、干重情况见表 3。减量化 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物料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因高温 状态,水分被蒸发及干物质被微生物不断分解而减 少。通过计算可看出,2 个处理经过高温好氧菌的作 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量效果。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以玉米秸秆屑和以稻草秸秆屑为调理剂处理牛粪的 E1 和E2,剩余产物湿重分别为34、42.50 kg,湿重减 量效果分别达到60.00豫和59.52%;剩余产物干重分 别为15.98、22.10 kg,干重减量效果分别达到32.35% 和34.46%。通过2 个处理的湿重、干重减量效果比较 可以看出,2 个处理的湿重减量均达到50%以上,干 重减量也在30%以上,减量较为明显。 3 结论
(1)选择不同的调理剂(稻草秸秆屑和玉米秸秆 屑)与家畜粪便(牛粪)进行“三化”处理,湿重减量都 在50%以上;2 个处理在进行过程中温度维持在50~ 54 ℃时,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最佳,且物料温度在50 ℃ 以上维持天数足以杀灭堆体中所含致病菌,因此最终 反应产物的无害化程度高。
(2)2 个处理在反应过程中,氮素均呈增加趋势。 由于在好氧反应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氮损失,因此, 在反应的后期阶段要注意采取保氮措施。
(3)2 个处理的最终剩余产物的氮、磷、钾相对含 量都有所升高,达到了农业控制标准,资源化利用程 度较高。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以资源化为纽带将种植业的 废弃物和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进行序批式好氧处理,在 实验室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技术如能在 养殖场及养殖专业户进行实际应用,在形成生态农业 良性循环系统的同时,对减轻畜禽粪便面源污染物对 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1] | 倪俊,孙可伟. 城市垃圾堆肥技术评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08):28-31.doi:10.3969/j.issn.1008-9500.2004.08.016. |
[2] | 尚秀华,谢耀坚,彭彦. 育苗基质用的有机废弃物腐熟堆沤技术研究进展[J].桉树科技,2009,(01):64-70.doi:10.3969/j.issn.1674-3172.2009.01.012. |
[3] | 刘青松. 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34-136. |
[4] | 魏源送,王敏健,王菊思. 堆肥技术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1,(06):452-453. |
[5] | 戴旭明. 加拿大牧场的粪便处理技术[J].浙江畜牧兽医,2000,(01):42-43.doi:10.3969/j.issn.1005-7307.2000.01.042. |
[6] | Fogart A M,Olli H Tuovinen. Micro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s in yard waste composting[J].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91,(02):225-233. |
[7] | Jeris J S,Raymond W Rega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optimum composting[J].Composting Science,1973,(02):16-22. |
[8] | Kutes G A,Hointink H A J,Rossman L A. Effect of ae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ge[J].Water Science and Techmology,1987.839-845. |
[9] | Macgregor S T,Miller F C,Psarianos K M. Composting process control based on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bial heat out put and temper-ature[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81,(06):1321-1330. |
[10] | 杨国义,夏钟文,李芳柏. 不同通风方式对猪粪高温堆肥氮素和碳素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04):463-467.doi:10.3321/j.issn:1672-2043.2003.04.019. |
[11] | 张相锋,王洪涛,聂永丰. 猪粪和锯末联合堆肥的中试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04):19-22.doi:10.3969/j.issn.1673-4831.2002.04.005. |
[12] | 张相锋,王洪涛,周辉宇. 花卉秸秆和牛粪联合堆肥的中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03):360-364.doi:10.3321/j.issn:0253-2468.2003.03.014. |
[13] | 张宝莉. 农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12-213. |
[14] | 李艳霞,王敏健,王菊思. 城市固体废弃物堆肥化处理的影响因素[J].土壤与环境,1999,(01):61-65.doi:10.3969/j.issn.1674-5906.1999.01.017. |
[15] | Inbar,Chen Y,Y Hoary. New approaches to compost maturity[J].BIOCYCLE,1990,(12):6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