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蔡金洲, 张富林, 范先鹏, 黄敏, 高立
- CAI Jinzhou, ZHANG Fulin, FAN Xianpeng, HUANG Min, Gao Li
- 南方平原地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调查分析
- The Status Quo of Film Application and Residue in the Southern Plains of China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5): 23-30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6-07
2.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3. 浠水县农业环境保护站 湖北 浠水 438200
2.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3.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Xishui County,Xishui,438200,China
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技术至今已有30 多年,由于 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保温保墒和增强光照等功能[1, 2, 3, 4], 地膜覆盖技术不仅扩大了我国农作物的适作区域,而 且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1],目前地膜 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5]。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 国地膜使用量达到了112.8万t,覆盖面积达到了1 550 万hm2[6]。但地膜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 土壤环境中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可完全降解[7, 8],随着 地膜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残留的地膜势必会造成“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村生态景观,而且 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此外,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还会 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等产生不利影响[2, 9, 10, 11]。地膜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被关 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部分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对我国新 疆[12, 13, 14, 15]、内蒙古[16]、天津[17]和山东[18]等区域的地膜使用 和残留情况开展了较多的调查研究工作,但有关南方 平原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的研究报道较少,缺乏地膜使 用和残留的基础信息。随着地膜的广泛使用,南方平 原区地膜残留的危害会逐渐凸显。因此,弄清南方平 原区当前地膜的使用和地膜残留情况,对防治该区域 地膜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选择
本文选取我国南方平原区(主要包括江苏省、安 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 治区)作为研究区域,其地理位置坐标范围为东经 104°26′~121°57′与北纬20°54′~35°20′之间,研究区域 见图 1。在研究区域内首先调查主要覆膜作物,然后 根据覆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小和覆膜年限长短选取 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残膜取样。
![]() |
图 1 研究区域 |
查阅1991—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资料, 分别统计1991—2010 年期间南方平原区各省(自治 区)地膜使用量、地膜覆盖面积和耕地面积等信息,分 析研究区域近20 年来的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和覆 膜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趋势。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南方平原区各省(自治区)的覆膜典型区域发 放农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覆膜地块的覆膜作物、覆 膜年限、覆膜比例、常用地膜厚度、地膜使用量、是否 回收地膜以及回收方式和回收量等信息,从而了解研 究区域的地膜使用现状。其中覆膜比例为实际覆膜面 积占单位面积的百分比。 1.2.3 地膜残留污染调查与处理方法
每个地块随机选取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大小 为100 cm×200 cm,深度为30 cm,采用人工收集残膜, 按照0~20 cm 和20~30 cm 2个层次收集残膜。将采 集到的残膜带回实验室用超声波清洗仪进行洗涤,洗 净后用吸水纸吸干残膜上的水分,小心展开卷曲的残 膜,放在干燥阴凉处自然晾干后称量至恒重,统计不同土壤深度(0~20 cm和20~30 cm)残留地膜的质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 和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 分析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使用与回收现状 2.1.1 区域地膜应用情况
对研究区域的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数据 进行统计,各省(自治区)1991—2009 年的地膜使用 量详见表 1,地膜覆盖面积详见表 2。分析结果表明: 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呈现 增加的趋势。1991 年研究区域的地膜使用量为9.69 万t,2009 年达到了23.09 万t,2009 年是1991 年地 膜使用量的2.38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94%。1993 年 研究区域的地膜覆盖面积为142.12 万hm2,2009 年 增加到272.43 万hm2,2009 年是1993 年地膜覆盖面 积的1.92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16%。此外,区域地 膜覆盖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也呈增加的趋势(图 2),2001 年该比例为7.84%,2009 年增加到9.76%, 总体而言,区域地膜覆盖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都 低于10%,平均比例为8.92%。
![]() |
图 2 南方平原区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 3)显示,南方平原区采用 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物主要有4 类,分别是地膜草莓、 地膜花生、地膜棉花和地膜蔬菜,地膜蔬菜中主要有 南瓜、茄子、番茄、莴苣、辣椒、黄瓜、豇豆、瓠子、四季 豆、丝瓜、芹菜、甜瓜、小白菜、冬瓜、豆角和大蒜,共 16 种。不同作物的覆膜年限不同,同种作物在不同的 地块其覆膜年限也不同,最早覆膜种植的是安徽省安 庆市,早在1977年便开始覆膜种植地膜蔬菜。区域平 均覆膜比例为74%,不同覆膜作物的覆膜比例不同, 湖北地膜南瓜的覆膜比例最低,仅为19%;江苏地膜 大蒜的覆膜比例高达100%,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其覆膜比例也不同,如地膜棉花在湖北地区种植时覆膜hm-2) 比例为33%,而在安徽地区种植时覆膜比例可高达 84%;地膜花生在湖北地区种植时覆膜比例为86%~ 88%,而在广东地区种植时覆膜比例为67%。区域内 使用地膜的厚度为0.004~0.012 mm,平均厚度为 0.006 mm。不同作物使用地膜的厚度不同,江苏地膜 大蒜和广东地膜花生所使用地膜的厚度最小,仅 0.004 mm,浙江地膜茄子等所使用地膜的厚度较大, 为0.012 mm;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所使用地膜的厚 度也不同,如地膜茄子在浙江地区种植使用地膜的厚 度为0.012 mm,在湖南地区种植使用地膜的厚度为 0.008 mm,而在安徽地区种植时地膜厚度又只有 0.005 mm。总之,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所使用地膜的厚 度存在差异,但调查的地块中大部分地块覆膜种植采 用的地膜厚度都较薄,82.1%的地块使用地膜的厚度 都低于国家标准(0.008 mm)。由于覆膜比例和使用地 膜的厚度不同,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地块的地膜 使用量都可能不同,介于18.0~90.0 kg·hm-2之间,平 均使用量为38.6 kg·hm-2。此外,区域内有73.1%的地 块在地膜使用后进行地膜回收,回收的方式主要为人 工拾捡,少数农户采用人工拾捡与机械回收相结合的 方式。
研究区域0~30 cm 土壤中的地膜残留监测结果 (表 4)表明,地膜残留量为1.79~72.15 kg·hm-2,平均 残留量为14.28 kg·hm-2,平均值低于农业部20 世纪 90 年代初对全国17 个省(市)的调查结果60.00 kg· hm-2[20],甚至不足1/4。其中,地膜草莓和地膜花生的 地膜平均残留量高于区域地膜残留的平均水平,分 别为51.42 和27.96 kg·hm-2,地膜棉花和地膜蔬菜的 地膜残留量差别不大,分别为10.37 kg·hm-2 和11.27 kg·hm-2。
研究区域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具有明显的层次 性(表 5),0~20 cm土壤中的地膜残留量为0.75~63.19 kg·hm-2,平均残留量为11.27 kg·hm-2,20~30 cm 土壤 中的地膜残留量为0~16.32kg·hm-2,平均残留量为3.01 kg·hm-2,可见,南方平原区地膜残留量主要集中在0~ 20cm土壤中,约占0~30cm土壤中残膜总量的78.9%。
对研究区域的地膜残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图 3)显示,回收地膜与不回收地膜2 类地块其地膜平均 残留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回收地膜的地块 地膜平均残留量(28.79 kg·hm-2)明显高于回收地膜 的地块(8.95 kg·hm-2),可见是否回收地膜是影响研 究区域地膜残留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 |
图 3 是否回收地膜对地膜残留量的影响 |
此外,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的相关性分 析结果(图 4)显示,地膜在回收与不回收2 种情况 下,其累计使用量对残留量的影响不同。图 4(a)显 示,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无明显相关关系(r=0.0300);而图 4(b)显示,不回收地膜时, 地膜累计使用量与地膜残留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r=0.875 4**,P<0.01)。刘祥雷等[21]曾研究了 不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使用量的关系,结果 表明,地膜残留量与使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本研究 结果一致。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 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能主要与地膜 回收情况有关,地膜回收量越大,其残留量就会越小。
![]() |
图 4 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
土壤中残留地膜的分布情况是影响农田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22],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在内蒙古[22]和河 北[23]的研究结果显示残留地膜主要分布在0~20 cm表 层土壤中,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新疆地区深层土壤 中的残膜量与南方平原区的深层土壤中的残膜量存 在差异,如新疆地区棉田中20~30 cm 土层残膜量达 到20.00 kg·hm-2[24],大于本研究区域棉田中20~30 cm 土壤中的残膜量(3.55 kg·hm-2),这可能是由于新疆 石河子地区棉田长期覆膜以及采用大型机械作业所 致,大型机械翻地、耕地深度较大,残膜从浅层土壤进 入深层土壤机会较大,多为30 cm,而南方平原区农 作多采用小型机械作业,翻耕深度多为20 cm,因此 残膜进入深层土壤的机会相对较少。也有研究表明,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的残膜呈逐年下移的趋 势[25],新疆棉区平均覆膜年限为18 年,而南方平原区 棉田的平均覆膜年限仅为8 年,新疆棉区覆膜年限较 长导致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的层次更深,南方平原区残 膜层次相对较浅。 4 结论
(1)南方平原区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都呈现逐 年增加的趋势,到2009 年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分 别增加到23.09 万t 和272.43 万hm2;地膜覆盖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也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都低于 10%。
(2)南方平原区的主要覆膜类型为地膜草莓、地膜 花生、地膜棉花和地膜蔬菜,共包括19 种作物,其中 安徽省安庆市覆膜时间最早;覆膜比例为19%~ 100%,平均覆膜比例为74%;使用地膜的厚度为 0.004~0.012 mm,平均厚度为0.006 mm,有82.1%的 地块使用地膜的厚度低于国家标准(0.008 mm);地膜 使用量为18.0~90.0 kg·hm-2,平均使用量为38.6 kg· hm-2。
(3)南方平原区在地膜使用后只有73.1%的地块 中地膜被回收,回收的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少数为 人工拾捡与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式。
(4)南方平原区0~30 cm土层地膜残留量为1.79~ 72.15 kg·hm-2,平均残留量为14.28 kg·hm-2。残留的 地膜主要集中在0~20 cm 土层,约占土壤中0~30 cm 残膜总量的78.9%。
(5)是否回收地膜是影响南方平原区地膜残留量 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地膜的地块地膜残留量低 于不回收地膜的地块。不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 地膜累计使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回收地膜 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致谢:感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曾招 兵老师、安徽农业大学马友华老师、江苏省农业环境监测与保 护站邱丹老师、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纪雄辉老师、浙江省农 业科学院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陈义和俞巧刚老师、广西农业 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谭宏伟老师等在地膜使用和残 留调查中的大力协助。
[1] | 严昌荣,何文清,梅旭荣. 农用地膜的应用与污染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1. |
[2] | 郑积荣,孙家华. 农用地膜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J].今日科技,1996,(10):7. |
[3] | 孙文英,张生,刘德玉. 残留地膜对农作物及土壤影响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89,(05):19-21,32. |
[4] | 陈晶,黄邦升,纪洪彦. 残留地膜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初报[J].农业环境保护,1989,(02):16-19. |
[5] | 申丽霞,王璞,张丽丽. 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06):25-30.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06.005.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各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量情况,(2010年)[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 searchword=%B5%D8%C4%A4&channelid=6697&record=4,2012. |
[7] | 王频. 残膜污染治理的对策和措施[J].农业工程学报,1998,(03):185-188.doi:10.3321/j.issn:1002-6819.1998.03.036. |
[8] | 吾甫尔江·托乎提,艾海提·牙生,巴雅尔. 论地膜污染与防治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00,(03):176-178.doi:10.3969/j.issn.1008-2301.2000.03.013. |
[9] | 何文清,严昌荣,赵彩霞. 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03):533-538.doi:10.3321/j.issn:1672-2043.2009.03.021. |
[10] | 尉海东,伦志磊,郭峰. 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05):1853-1856.doi:10.3969/j.issn.1674-5906.2008.05.027. |
[11] | 程桂荪,刘小秧,刘渊君. 农田地膜残片允许值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1,(05):27-30. |
[12] | 王鹏,曹卫彬,张振国. 新疆建设兵团地膜残留特点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08):107-115.doi:10.3969/j.issn.1003-188X.2012.08.026. |
[13] | 李斌,王吉奎,蒋蓓. 新疆棉区残膜污染及其治理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2,(05):228-232.doi:10.3969/j.issn.1003-188X.2012.05.056. |
[14] | 张江华,蒋平安,申玉熙. 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10,(08):1656-1659. |
[15] | 刘建国,李彦斌,张伟. 绿洲棉田长期连作下残膜分布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02):246-250. |
[16] | 杨彦明,傅建伟,庞彰. 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现状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01):10-12.doi:10.3969/j.issn.1007-0907.2010.01.004. |
[17] | 成振华,刘淑萍,孙占潮. 天津市农用地膜残留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2):90-94.doi:10.3969/j.issn.1005-4944.2011.02.023. |
[18] | 陈秀芬. 治理残膜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J].北京农业,2011,(12):174-175.doi:10.3969/j.issn.1000-6966.2011.12.114. |
[19]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 | 王晓方,申茂向. 塑料农膜---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和曙光[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1998. |
[21] | 刘祥雷,季善贵,付廷贵. 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J].花生科技,2000,(04):11-14.doi:10.3969/j.issn.1002-4093.2000.04.003. |
[22] | 齐小娟,顾延强,李文重. 内蒙古农田残留地膜对农作物的危害调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02):36-37.doi:10.3969/j.issn.1007-0907.2001.02.011. |
[23] | 马辉,梅旭荣,严昌荣. 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02):570-573.doi:10.3321/j.issn:1672-2043.2008.02.031. |
[24] | 何文清,严昌荣,刘爽. 典型棉区地膜应用及污染现状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08):1618-1622.doi:10.3321/j.issn:1672-2043.2009.08.012. |
[25] | 梁志宏,王勇. 我国农田地膜残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综述[J].中国棉花,2012,(01):3-8.doi:10.3969/j.issn.1000-632X.201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