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董云中, 王永亮, 郭彩霞, 郭军玲, 杨治平, 张强
- DONG Yunzhong, WANG Yongliang, GUO Caixia, GUO Junling, YANG Zhiping, ZHANG Qiang
- 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对夏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 Real-time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Yield and Utilization of Summer Maize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30(5): 18-22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31(6): 513-520
- http://dx.doi.org/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4-26
氮是农业生产中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在养分资源 的管理中,氮素的管理是核心,科学管理氮肥对作物 产量提高、环境改善作用重大[1]。目前,在实际生产当 中,由于氮素来源广,去向复杂[2],农户对氮肥的管理 比较盲目,尤其是在农业主产区,过量施用氮肥现象 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氮肥目前消费量占化肥总量 的2/3 左右,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成为世界第一 生产和消费大国[3]。不合理氮肥施用不仅造成氮素资 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导致氮素效率的降低,而且带来 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作物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4]。夏玉米是山西省南部地区主要种植作物,近 年来,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了大幅提高。高产的 实现主要是依靠氮肥的大量投入,而且农户普遍认为 在玉米生长前期多施肥是确保玉米高产的重要手段, 因此将60%左右的氮肥施在玉米苗期。农户的这种习 惯模式极不符合夏玉米“前轻后重”的需氮规律,造成 施肥时期与作物生长的不一致[5]。项目通过氮肥实时 监控技术[6] 的应用,确定夏玉米氮肥优化施用量,提 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山 西省夏玉米生产提供氮肥资源优化管理理论和技术 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08—2010 年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 槐树镇李堡村进行。该村位于110°30′E~112°50′E, 36°15′N~36°23′N,以种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528 mm 左右,年均气温12.0 ℃,夏 玉米多年产量在350~450 kg·667 m-2。供试土壤为潮 土,质地为粘质壤土,肥力水平较高。基础养分状况 为:pH 8.39,有机质14.23 g·kg-1,全氮1.071 g·kg-1,有 效磷19.61 mg·kg-1,速效钾141 mg·kg-1。夏玉米播种 前土壤0~30、30~60、60~90 cm 土层NO3--N 含量分 别为24.63、7.89、5.75 mg·kg-1,容重分别为1.34、1.53、 1.56 g·cm-3。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 个处理:(1 )不施氮肥处理(CK);(2)农 民传统施氮处理(FP):340 kg·hm-2,其中,苗期施纯氮 21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130 kg·hm-2 ;(3)氮肥 优化管理方式(采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确定,OPT)。本 试验共3 个处理,4次重复,12 个小区。试验中各处理 磷肥施用量均为45 kg·hm-2(P2O5),磷肥为普钙,含 P2O5为12%,在夏玉米播种前做基肥一次施入土壤。 因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故不施钾肥。各处理间水分 管理条件一致,均采用畦灌方式,3 个生长季平均每 季浇水量为260 mm,出水口装有水表计量和控制小 区浇水量。试验于每年6月初播种,10月初收获。 1.3 调查项目与测试方法
土壤样品:播种前和收获后采集0~30、30~60、 60~90 cm 土层土壤样品,过5 mm筛,冰箱-4 ℃冷藏, 测定硝态氮含量。另外,0~30 cm 土样风干后测定土 壤常规理化性状。
植物样品:在夏玉米成熟期,每小区取5 株代表 性样株,分茎秆和籽粒两部分,于105 ℃杀青30 min, 70 ℃烘至恒重,称取干物重;粉碎后样品用于植物氮 素含量测定。收获时,小区单打单收,测定生物产量和 籽粒产量。
土壤硝态氮田间快速测试:称取混匀好的新鲜土 壤样品50 g,放入振荡瓶中,加50 g去离子水按1:1 水土比浸提,田间人工上下左右晃动2 次,每次2 min,中间静置1 min。定性滤纸过滤到小烧杯或胶卷 盒中,用硝酸盐反射仪测定滤液中的硝酸盐含量。
土壤硝态氮室内仪器测试:称取新鲜土样12 g, 用50 mL 2 mol·L-1KCl 溶液浸提,震荡60 min,过滤, 用流动注射分析仪FossStar5000 测定NO3--N 含量, 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7]。
植株全氮:称取0.250 0 g 植株样品,按照国标 GB 2905—1982 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 含量[8]。
氮效率计算公式[9]如下:
氮肥利用率(REN,%)=(施氮区地上部吸氮量-空 白区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100;
氮肥农学效率(AEN,kg·kg-1)=(施氮区籽粒产 量-空白区籽粒产量)/施氮量;
氮肥偏生产力(PFPN,kg·kg-1)=施氮区产量/施氮 量;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13.0 和SigmaPlot9.0 统计软 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实时监控技术与优化施氮量确定
氮素实时监控技术主要针对氮素来源多与去向 复杂特点提出[10]。该技术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各时期 氮素需求规律和根系生长状况,确定各阶段所需氮素 供应量(土壤硝态氮+肥料氮)。针对山西省夏玉米主 产区生产状况,目前平均产量为6.75 t·hm-2,设计目 标产量增加10%~15%,即7.5 t·hm-2。依据夏玉米氮 素养分吸收规律[11],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为220 kgN· hm-2,其中,从播种到苗期氮吸收量为10 kgN·hm-2,考 虑夏玉米根系氮吸收量,将该阶段氮素供应目标值设 定为30 kgN·hm-2,该阶段根系主要分布于0~30 cm 土层,因此氮肥最优用量(播前)为氮素供应目标值减 去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同样原理,从苗期到大 喇叭口期氮素吸收量为60 kg·hm-2,根系吸收大约35 kg·hm-2,因此该阶段氮素供应目标值为95 kgN·hm-2, 考虑根系在该阶段主要分布于0~90 cm 土层,土壤供 氮量考虑0~90 cm土壤无机氮。从大喇叭口期到收获 期氮素吸收量为150 kg·hm-2,考虑根系大约吸收40 kg·hm-2,此阶段氮素供应目标值为190 kgN·hm-2,该 时期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90 cm 土层,土壤供氮量 考虑0~90 cm土壤无机氮。详细技术参数见图 1。
![]() |
图 1 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和养分平衡的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参数 |
根据图 1,对2008—2010 年夏玉米试验氮肥优 化管理方式处理(处理3)采用田间硝态氮速测法进 行了氮肥用量确定。从表 1 可见,氮肥优化管理方式 处理应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氮肥用量基本保持在 180 kg·hm-2左右。与当地农民传统施氮340 kg·hm-2 相比,氮肥用量显著降低,3 年累计减少氮肥用量491kg·hm-2,大大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
连续3 年应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对夏玉米氮肥 优化用量进行试验。结果显示,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 比较,优化施氮处理显著降低了氮肥用量,3 年累计 减少氮肥用量491 kg·hm-2,氮肥成本累计减少1 964 元·hm-2,3 年增收节支平均为1 418 元·hm-2(表 2)。 在减氮基础上,优化施氮处理产量比农户习惯施氮产 量3年平均增加6.3%(图 2)。增产幅度虽然不大,优 化施氮与农户习惯施氮之间差异也不明显,但优化施 氮处理减少了氮肥用量,降低了肥料成本。
![]() |
图 2 不同处理不同年份夏玉米产量 |
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 是评价作物氮效率的3 个重要参数。表 3 结果显示, 优化施氮处理氮肥利用率3 年平均为26.6 %,而传统 处理平均只有15.2 %,优化施氮处理比传统施氮处理 高出11.4 个百分点。农户习惯氮肥管理夏玉米地上 部存在氮素奢侈吸收,多吸收的氮素大部分贮存在秸 秆中,没有转化为籽粒产量,故氮素农学利用率较低,优化氮肥处理比农户习惯3 年平均高出6.8 kg·kg-1。 相对农户习惯氮肥管理,优化氮肥管理每千克氮素可 以生产38.40~50.17 kg 的玉米籽粒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3.20 kg·kg-1。可见,采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 可以在产量增加的基础上,大大减少氮肥用量,提高 氮肥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008 年对第一季夏玉米0~90 cm 土体硝态氮空 间分布以及硝态氮累积总量进行了研究(图 3)。在全 生育期共测定4 次,分别是施基肥前(2008-06- 02)、追肥前(2008-07-21)、追肥后10 d(2008-08- 02)、收获后(2008-10-02)。结果看到,OPT(优化施氮 处理)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表层,整个剖面没有出现 明显的累积峰值,向下淋洗不严重。FP(农户习惯施 氮处理)在玉米整个生长期,0~90 cm 土体内硝态氮 水平均较高,说明农户长期大量的施用氮肥,造成了 硝态氮的严重淋失,不仅氮肥利用率下降,而且对环 境形成了潜在风险。从0~9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也 可以看出(图 4),OPT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显著低于FP 处理,夏玉米生长1 季后OPT 处理硝态氮累积量与 播前基础值相比有所下降,没有造成土体硝态氮的过 多累积,而FP 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几乎为播前基础值 的1.75倍。
![]() |
图 3 夏玉米收后不同处理0~90 cm 土体硝态氮含量动态分布 |
![]() |
图 4 不同处理0~90 cm 土体硝态氮的累积情况 |
过量施氮在山西省南部夏玉米种植区是一个普 遍问题。确定氮肥优化施用量,使作物高产,养分高 效,又环境友好,不至于造成土体硝酸盐的大量累积 和淋失,是目前氮素养分管理研究的目标[12]。赵荣芳 等[13]研究认为,华北地区夏玉米施氮量达300 kg·hm-2 时,NO3--N 淋洗损失占施氮量的33.5 %。本研究中,农户传统施氮量高达340 kg·hm-2,NO3--N 淋洗损失 风险很大。因此,在山西省南部夏玉米高产区迫切需 要对氮肥施用进行优化管理。Chen 等[14]提出根据氮素 资源特征建立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对氮肥进行优化管 理。本项目通过3年的试验验证,证实该技术解决了 土壤氮素供应与夏玉米各生育时期养分需求一致性 问题。与农户传统施肥相比,施肥次数没有增加,只增 加了土壤硝态氮的测试环节,但是该环节的应用不仅 大幅度降低了氮肥的施用量,3 年累计推荐的氮用量 比传统施氮量减少491 kg·hm-2。而且土壤硝态氮速 测方法简单,农民易于接受,很适合推广。
项目对试验区进行的大量农户施肥调查发现,长 期以来农户夏玉米生产中传统氮肥管理模式为重底 肥轻追肥。最新研究表明,高产夏玉米花前对氮素需 求量少,开花后对氮素需求量增加。特别是现代高产 玉米品种的籽粒库容增大,要求生育后期碳、氮供应 要充足。而农户传统施氮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很难与夏玉米需肥及根系生长规律相吻合,前期氮 供应过多,后期供氮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夏玉米增产 潜力。本试验应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在夏玉米播前、 大喇叭口期依据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夏玉米需求量 来确定氮肥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夏玉米增产潜 力,在氮素用量减少的基础上,产量比农户习惯增产 6.3%,显著提高了氮素养分效率。
国内许多学者对夏玉米合理施氮量提出过建议, 例如,徐钰等[15]研究认为,在山东省高肥力土壤上,夏 玉米产量为9 t·hm-2时优化施氮量为240 kg·hm-2,此 用量下0~120 cm 土壤硝态氮积累较少。赵营等[16]对 陕西省夏玉米的研究提出,产量为6.5 t·hm-2时优化 施氮量为125 kg·hm-2。可见,不同区域不同目标产量 下氮肥合理用量有所不同。本试验条件下,目标产量 为7.5 t·hm-2时,应用氮素实时监控技术,推荐的氮肥 用量为180 kg·hm-2,与夏玉米一生氮素总需求180 kg·hm-2一致。因此,从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角度考 虑,本研究认为,在山西省南部夏玉米种植区,适宜氮 肥用量180 kg·hm-2时,能达到夏玉米高产与氮素养 分高效的一致。 4 结论
氮素实时监控技术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一种氮 肥推荐方法。该技术在山西南部夏玉米3 年的应用, 目标产量为7.5 t·hm-2时,优化施氮量为180 kg·hm-2, 依据夏玉米氮素养分吸收规律,底肥施入氮素总量的 1/3,大嗽叭口期施入氮素总量的2/3,就完全可以满 足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素养分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 与农户习惯施氮相比,优化施氮处理3 年累计氮用量 减少491 kg·hm-2,产量增加6.3%,增收1 418元·hm-2, 同时,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土体硝态氮的累 积与淋洗也大幅下降。
[1] | 张福锁.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
[2] | 陈新平,张福锁.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58-59. |
[3] | 中国统计年鉴[M].2005. |
[4] | 张福锁,马文奇,陈新平.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17-18. |
[5] | 崔振岭.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 | Chen X,Zhang F. Synchronizing N supply from soil and fertilizer and N demand of winter wheat by an improved Nmin method[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6.91-98. |
[7] | Liu X,Ju X,Zhang F. Nitrogen recommendation for winter wheat using Nmin test and rapid plant tests in North China Plain[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3,(17-18):2539-2551. |
[9] |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05):915-924.doi:10.3321/j.issn:0564-3929.2008.05.018. |
[10] | 王兴仁,曹一平,毛达如. 作物施肥综合调控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1-9. |
[11] | 张强,杨治平. 山西省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养分资源综合管理[A].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230-240. |
[12] | 张福锁. 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40-41. |
[14] | Chen X,Zhou J,Wang X. Optimal rate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for a winter-corn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ern China[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4,(3-4):583-597. |
[15] | 徐钰,江丽华,林海涛. 不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效益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05):1196-1199. |
[16] | 赵营,同延安,赵护兵.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6,(02):30-33.doi:10.3969/j.issn.1673-6257.2006.0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