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4):.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
  
DOI:
中文关键词: 岷江下游  农业模式  土壤  修复效益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
摘要点击次数: 1895
全文下载次数: 1577
中文摘要:
      

为了解间作和轮作组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对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定点调查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作用下,土壤中Pb含量的变化以及Pb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迁移和分配的特征,采用有时序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了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土壤Pb含量变化在模式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持平的“L”形特点(降幅10.65%、13.91%),M3中为显著下降(降幅14.17%)。Pb在作物非食用器官中含量是食用器官的1.10~33.00倍。玉米和稻谷食用器官中Pb的含量安全,生姜受到中度Pb污染,红薯、小白菜、菠菜等食用器官中Pb污染较严重,人体通过模式中作物日摄入Pb总量是WHO/FAO标准的4.23倍,但由于人体对Pb具有的耐性和清除机制、食用前对农产品的加工措施、当地农户将红薯和菠菜等作为猪饲料使用,以及现今社会人类日常饮食种类的丰富性等,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中Pb含量超标对人体危害的风险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为M2>M1>M3。

英文摘要: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